“四二一”家庭模式下,你会给父母上医疗保险吗?
1.中国养老市场的结构性机会
首先,健康及保险在养老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在哪里?中国的家庭结构从80后开始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定会带来养老的根本性变化。
以前子女“亲力亲为,自己养”,从80后开始一定会变为通过购买服务来实现养老,但在中国现在还没有这个服务。
所以如果有谁能够在当下子女的心中建立起这么一种品牌形象——但凡我父母健康方面的事情找他就可以放心的、一体化的全部解决,谁要率先建立起这种机制、品牌形象,他就一定可以在中国老龄化过程中抓住最大机会。 这种结构性的机会是怎么来的?它其实是国家政策导致的,一个是计划生育,一个是大学扩招。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70年代开始的,但真正的独生子女是从80后才有的,1980年开始严格执行一胎政策,独生子女以代际的形式规模化出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结构,以前是一对父母养一堆孩子,现在是一对夫妻养四个老人。
第二个是大学扩招,中国大学扩招是1999年开始执行的,在大学合并以后大学扩招,那一年900万考生录取了657万,这意味着有70%的人通过上大学实现了人口流动,从小地方到了大城市,这种人口流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不可逆的。
这两个因素合到一起就带来了整个中国家庭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家庭结构变了,养老模式就一定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没有出现过的、真正的结构性的机会。
我们认为这个结构性的机会如果翻译成产品语言,其实就是“我很想知道我妈有没有病,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你们怎么帮助我”,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围绕这样一句话来做的。 我们典型的用户画像就是子女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父母在三线老家,典型的场景就是子女一年付一笔钱,我们帮你照顾父母一整年,从体检、健康管理和保险给你全部一起服务起来。
这个事情为什么成立呢?是孝顺吗?不是。
大家想想,假设今天我们在座各位的父母病倒了,大家要不要回去照顾?你不回去谁回去?都是独生子女,但是谁能天天请假?你请一个月假试试?不可能的。
所以这根本无关孝顺,这就是大家不可承受之痛。子女为父母花钱提前预防、买保险,只是一个最符合利益的理性选择。
那么这个事情怎么做起来呢?首先,子女和父母一定要有动力。子女的动力刚刚讲了,符合他们的利益,我现在花的钱本质上是在节省我未来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父母的动力则来自于他们心里的杠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以前父母不愿意给自己买体检是因为老年人都怕花钱,我们的父母——50后、60后,他们的人生经历没办法改变。50后出生碰上自然灾害,念书的时候碰上文化大革命,然后工作到快退休了碰上下岗,不安全感自始至终伴随他们,所以他们不太敢花钱。
但是子女一旦付费,支付方和需求方分离以后,这个事情就被逆转了。父母的心理状态从“怕花钱”变为“怕浪费钱”。从我们的数据来看,用户访谈说的话都一模一样:反正钱已经付了,不去就是浪费。老年人一定会去,这就是根本。
接下来我们讲讲具体怎么做的。善诊有体检、健康管理、保险,这三个环节就是预防、干预和支付,所有大健康的事情,万变不离其宗。
先讲服务。我们从体检切入,是因为这三个好处:
首先,体检是所有老年人都需要的,至少一年一次,这意味着“没有天花板”;
第二,这个环节用户已经有了使用习惯,这意味着不需要再去教育用户;
第三,这个环节能收到钱,整个中国移动医疗的形势,用一句话来形容是“有前途没钱”,不知道怎么变现。但如果从体检切入,一开始就能收到钱。
从体检开始做,我们现在做到什么程度呢?除了台湾、香港、澳门,我们全部覆盖31个省份,中国293个地级市90%覆盖,基本上是全球最大的覆盖了,已经为300万老人提供这样的深度服务。
这300万不是什么注册用户、登陆用户,而是已经在我们平台上做过体检有报告的,这个数据可以作为未来上市审计的口径,是非常硬的数据。
用这样的理念做出大量用户之后,我们发现一些比较好玩的数据:
比如女儿好像更孝顺,因为帮父母买单的一般都是女儿。这可能与中国现在这个家庭结构中一些男人是“耙耳朵”有关,他们的财政大权都掌握在媳妇儿手里;
比如妈妈更受欢迎,做体检的人里妈妈占3/4。这个可能是因为男性老了以后性子特别“犟”,他不愿意听儿女的,而妈妈相对更容易被说服。
我们还发现,64%的父母身上有4项以上指标检查异常,指标无异常的仅占2%。
每一个异常指标都意味着我们可以有下一个动作,这在商业上不论叫“售后”或者“用户粘性”,都有了进一步可能的机会。
再看下一个数据,通过体检我们发现中老年人群有五种疾病特别多——血脂紊乱、高血压、痔疮、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这些意味着健康管理的机会。
比如糖尿病,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如失眠、肾功能衰竭,但糖尿病在医学上并不难治疗,只要每三个月检查血红蛋白,每六个月检查肝功能、肾功能,早发现早治疗,这些就是健康监督管理的机会。 2.一个好的保险产品:“用相对小的代价去对冲完全承受不了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讲保险。
首先回到起点,所有商业的起点——用户需求。一个好的保险产品是怎样的?我们认为,它应该是“用相对小的代价去对冲完全承受不了的风险”。
具体而言,“相对较小的代价”指的是对父母而言一年2000多块钱,“完全承受不了的风险”指的是儿女可能突然间要支付100多万。 在2019年,我们推出了老年医疗险,这不仅是善诊的突破,也是中国整个健康险的突破。
首先,以前60岁以上的人是没有保险可以买的,真正保障型的好产品到60岁就没有了。现在人的平均寿命80多岁,怎么能在人的1/4时间里“裸奔”呢,这不安全。
第二,人一生中80%的费用花在60岁以后,这个年龄段的人得病率是其他年龄段的6倍,最需要的时候没有保障,这不就是巨大的需求吗?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