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成新“癌王”,高级别中位生存期仅1年
脑胶质瘤是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据统计,中国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35.2%-61.0%,平均49.7%,年发病率为3-6人/10万人,是原发性脑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脑胶质瘤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比例大约为2-3比1,最容易袭扰中年人,高发年龄在45—55岁。这部分人正好是社会及家庭的中坚力量,因此对社会及家庭的破坏性非常大。尽管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在全身肿瘤中并不属高发,但由于其治疗难度非常高,致残、致死率也很高。
脑胶质瘤“可怕”在哪里?
脑组织里分成两种细胞,一种是神经细胞,一种就是胶质细胞,脑胶质瘤就是发生在胶质细胞的一种肿瘤。它的发生率在颅内肿瘤里是非常高的,占40-45%左右。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I-IV级, 其中I-II级为低级别胶质瘤,恶性程度较低,预后相对较好,而III-IV级为高级别胶质瘤,恶性程度较高且预后较差,其中IV级胶质瘤主要就是指胶质母细胞瘤。
脑胶质瘤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其占位效应以及所影响的脑区功能。胶质瘤可在电脑不同部位中生长,会挤压破坏正常脑组织,从而产生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症状。此外,胶质瘤还会影响局部脑组织功能,使患者产生相应的其他症状,如肿瘤压迫到面神经,常常会导致面瘫,如肿瘤压迫到大脑运动功能区,常常使患者走路不稳,甚至偏瘫、瘫痪。
如果一旦诊断为恶性脑干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儿童脑干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等高级别胶质瘤,确确实实与死亡非常临近了。此外,一些位于脑干、丘脑、胼胝体等复杂部位的低级别胶质瘤由于位置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切除通常也面临着极大的治疗困难,下不了手术台的情况时有发生。
得了脑胶质瘤能活多久?
根据北欧、美国、中国等国家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治疗规范,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 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肿瘤。一般而言,经过综合治疗,低级别胶质瘤(WHO1~2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8~10年之间;间变胶质瘤(WHO3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3~4年之间;胶质母细胞瘤的中位生存期在1-2年之间。
脑干、丘脑等“手术禁区”胶质瘤能做手术吗?
之所以被称为“手术禁区”,正是由于脑干、丘脑、脊髓髓内和其它复杂位置处于大脑关键部位。仅就脑干而言,它其中包括延髓、延髓角、中脑、桥脑等不同部位,虽然只是极小的范围但其中聚集着很多重要的神经核团、传导术和网状结构等,控制着呼吸、心跳的中枢神经,牵一发而动全身,手术极易造成脑干内的重要结构损伤,致残率及死亡率特别高。为患者安全考虑,通常都建议保守治疗。
A顶部神经胶质瘤 B中脑胶质瘤 C内生型桥脑胶质瘤
D外生型神经胶质瘤 E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 F延髓胶质瘤 G延髓角胶质瘤
据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组织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教育委员会主席德国巴特朗菲教授介绍,对于有明确边界、突出脑干的肿瘤以手术切除为好。手术目的是在保留神经功能下尽可能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切除肿瘤。以下这些情况,可建议手术治疗:
① 外生型脑干胶质瘤突向四脑室、一侧小脑桥脑角或小脑半球;
② 局灶型非外生型肿瘤;
③ 较大囊性变或出血坏死病灶。中脑顶盖部位胶质瘤,自然史较长,仅适合分流手术和定期观察。
除脑胶质瘤别只靠手术
胶质瘤很难根治,往往会复发,一些高级别恶性胶质瘤(包括胶质母细胞瘤、儿童脑干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等)更甚。在肿瘤复发后,根据患者的功能状况可以考虑再次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术后如果后续能够按照国际治疗规范选择当今国际前沿的治疗新疗法、新药物等,并且保证高标准的治疗质量,那总生存期(OS)和生存质量(QOL)将远远大于平均值。这些新药物、新疗法具体包括以下4类:
1、术后质子放疗:在质子治疗中,可利用专门的机器和器具,结合布拉格峰的深度和患者不同病灶的形状进行照射。因此可集中剂量,只瞄准病灶实施照射,对肿瘤病灶起到很好杀伤作用的同时,对周边正常组织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2015年一份研究报告,对20名胶质瘤患者进行质子治疗,没有患者有明显副作用。质子治疗后平均跟踪期为5.1年,智力功能没受到影响,空间认知、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也都在良好范围内。所有患者平均无进展3年生存率为85%,无进展5年生存率为40%。
2、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于基因表型呈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来说,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无疑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型的靶向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阻断从细胞膜乃至下游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上关键的效应分子,从理论上讲,各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都能被特异性抑制。目前,针对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靶向药物还处在临床前研究中。但是,多年的研究已证实,原癌基因(EGF和PDGF及其受体)和肿瘤抑癌基因与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另外,常见的1p、10p、10q、19q和22q杂合性缺失也影响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表现型。这些已有的研究成功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研究的靶点。
3、电场疗法:电场治疗是利用电场环境阻断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从而达到干预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自从2015年FDA批准TTF疗法用于新诊断的胶母细胞瘤之后,电场疗法就一直为人所关注。在美国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的一项大型临床试验中显示,电场治疗被证明可以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并保持生活质量。一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将电场加入化疗的人比单独使用化疗的人有更长的生存机会。电场治疗加化疗治疗脑胶质瘤的5年生存期为13%,而单独的化疗为5%。与单独化疗相比,参与电场治疗的人们也能够保持精神、情绪和身体健康,Optune电场加化疗的人中有近半的人在2年时存活,而单独接受化疗的人数为31%。
4、免疫治疗: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是指在细胞因子水平上降低抑制性因素作用,促进包括淋巴细胞在内的全身免疫系统活化。世界神经外科学院前院长、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成员James T. Rutka表示:胶质母细胞瘤可能是人类已知的最具攻击性的癌症,并且当它发生在儿童身上时也是如此,这也是一个很糟糕的肿瘤。目前,正如你所提到的,有很多免疫治疗和疫苗治疗的试验,这看起来非常有希望,我们目前正在医院探索一些针对患病儿童的免疫治疗策略。但我们也在使用一种新技术,即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我们正在打破血脑屏障难题,我们正在使用新型的分子靶向药物,这种药物通过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可以更好地通过血脑屏障。这是我们刚从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开始的一个临床试验。我们还使用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纳米颗粒可以打破血脑屏障,跨越血脑屏障,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获得高浓度的药物含量。该新技术在多伦多大学儿童医院和一些多伦多的其他成人医院进行,目前正处于1-2期的临床试验阶段。
近几年,研究和临床试验更进一步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在临床诊疗时有了更多的治疗手段可供选择,患者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病痛,拥有了更高的生存质量。攻克“死亡恶魔”脑胶质瘤,国际神经外科领域时常会有各种新技术、新药物、新理念、新疗法在诞生,脑胶质瘤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儿童脑干弥漫内生型桥脑胶质瘤(DIPG)等高级别恶性胶质瘤的生存率将继续提高,更大的长期生存希望、更光明的未来是指日可待的。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