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谁是必然选择,谁会成为流通行业的淘汰品?

2019-12-19   医械汇

秋天悄悄过去留下4+7,压心底压心底还有高值耗材!

转眼间,2019年已经进入尾巴,在过去的大半年里,身处行业的我们经历了无数次政策的“洗礼”,不断的降价、4+7带量采购、医药行业监管趋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械编码不断落地…

多情总被风吹雨打去,医械人被打的是有苦难言、无语凝噎,唯有泪千行。

根据统计局口径,截至2018年末,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598家,TOP10市占率约为43%。这13000多家企业目前正在分化,有的企业仍挣扎在“钱从哪里来”的困境中,有的企业向资本“借东风”如沐春风,有的企业叫苦不迭奄奄一息,有的企业转型成功生生不息,勾勒出一幅“中国医药的众生相”。

医药流通领域的巨头们算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一拨。

 流通梯队雏形初现 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第一梯队已经初具雏形。全国性的流通企业有四家,国药控股(市占率17%),上海医药(市占率7%),华润医药(市占率6%),九州通(市占率4%),长期占据前四。

医械汇整理

第二梯队其他是地方性的流通商,即区域龙头批发企业,大概有30家。其中,瑞康医药的药品配送业务主要在山东省内,该公司的医疗器械配送业务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是全国性的医疗器械流通商。 

医械汇整理

第一和第二梯队的流通企业以国有背景为主:2018年,在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541亿元,占总收入的60.5%;其次是股份制企业,收入占比为31.9%;外商、港澳台及私营企业合计占比为3.5%。

近年来,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流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行业将进入结构调整期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一些全国性药品流通企业有的分拆器械业务板块单独发展,如国药把国药器材正式纳入旗下(国药2018年医疗器械业务实现营收约494.7亿元,其中国药器材2018年营业收入就有376亿元)。 

或通过并购区域龙头企业,如国药控股国药控股吞安徽“龙头”(安徽省医药集团,2018年营业收入超30亿元,不仅是安徽省龙头,在全国医药商业百强榜排名在前50位),华润医药积极认购英特集团(浙江省“龙头”,2018年营收超204亿元,在全国医药商业百强榜排名第13位)。

或为了渗透市场终端,一些区域性批发企业不断向下游零售企业拓展,如英特集团以英特怡年、温州一洲、绍兴华虞、淳安健民、舟山卫盛、浦江恒生六大零售公司为平合,扎根浙江,构建医药健康新零售品牌。

或流通企业借助资本力量不断收购上游生产企业,不断强化自身供应链优势,如华东医药10亿高价收购佐力药业(2018年营收306亿,在全国医药商业百强榜排名第10位)。

这厢“4+X”的格局愈显,中国医药集团、华润医药商业集团、上海医药集团、九州通医药集团4家全国性商业公司和以广州医药、南京医药、华东医药、重庆医药、浙江英特、瑞康医药、柳州医药、鹭燕医药等为代表的若干家省级龙头企业。

但那边的中小型流通企业却瑟瑟发抖。 这类企业规模偏小、数量极多。以往在县市范围内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但近两年在一系列政策的洗礼之下,企业的经营状况急转直下,普遍面临着生存问题。医院招标门槛越来越高进不去,企业后续产品线匮乏跟不上,转型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马云曾经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就是对这类企业的真实写照。漫长的冬季已经来临,春天对他们而言变得很遥远。 

尽管,医药行业近几年接受了一轮轮的政策暴击,但不可否认行业仍属于上升期、增量市场,特别是医疗器械市场,医疗器械行业增速高于药品行业,整合空间大。 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304亿元,约为药品市场的30%。2014 年至 2018 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20.2%。按发达国家来看,药品规模与医疗器械业务规模相当,预计未来 3-5 年医疗器械行业仍然将保持 15%-20%的增长,远高于药品行业的增速。

医械汇整理

另外全国范围内器械配送公司非常分散,目前尚无特别大龙头,整合空间巨大。

根据《2018年度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数据,截至2018年11月底,从生产许可来看,全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万家,(I类7513家,II类9189家,三类1997家),平均每家企业只有3120多万的规模,和药品企业相比,平均规模很小。

医械汇整理

截至2018年11月底,从经营许可看,全国共有二、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51.1万家,其中,仅经营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29.2万家,仅经营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6.7万家,同时经营二、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15.2万家。

 医械汇整理

在整个医疗器械产业链中,器械商业流通环节作为连接医疗器械生产厂商与各级医疗机构的纽带,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2018年,中国有1.7万个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却有51.1万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器械工业端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耗材流通行业更加分散。 器械毛利率一般高于药品配送毛利率。

医械汇整理

医械汇上月系列发文,剖析流通行业,对高值耗材流通领域的整合尤为看好! 面对未来 2-3 年高值耗材流通领域确定性的整合盛宴,各路豪杰蜂拥而至,各显身手,我们主要将它们分为三种模式: 

来源:华泰证券《高值耗材流通领域迎来整合机遇》,医械汇整理

面对渐起的行业政策组合拳(GSP 核查、集中采购、两票制),中小渠道商不妨将视线移向高值耗材流通领域,第三方供应链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像国科恒泰因为两票制上市滑铁卢后,2019年凭借第三方供应链斩获超11亿C轮融资,致新医疗也在去年完成了A轮融资2.5亿元,发力医疗耗材供应链管理业务。毕竟医疗器械第三方供应链,这不仅来源于医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节约成本的现实考虑,也是社会专业化大分工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淘汰品,流通,选择,医疗器械,企业,医药,供应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