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小社工”,助力医患“大和谐”

2019
12/18

+
分享
评论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A-
A+
刘芳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一、建立“校医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全国在岗的医务社工大部分是由行政、医疗、护理人员转岗而来,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吉大一院社工部在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这一问题,为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吉大一院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了“校医合作”模式,联合吉林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社工院系,共建“医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

在“校医合作”模式下,由高校教师担任社工督导,社工专业研究生深入临床一线与院内社工共同开展专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社工通过汇报、讲座、病房探访等形式在医护人员及患者中进行社会工作理念的宣讲,并为院内医务社工从业人员开展理论知识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理论水平。而院内社工人员则是针对高校社工实践经验不足、医学知识欠缺的情况开展实务技能培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双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医学基础及医学人文知识融会贯通。

二、打造“四方联动”的医务社工服务模式

吉大一院社工部成立初期明确医务社工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院内联合肿瘤科、放疗科等科室,运行MDT诊疗模式,努力创建“医、药、护、技、社”多学科服务团队。在临床服务中,医务社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流程、服务记录及评估方法,深层次挖掘与解决患者因疾病诱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社工+志愿者+医护人员+家属”的四方联动专业服务模式,在该模式下不同角色有不同的任务划分,社工是服务主要的策划、实施者,志愿者承担了辅助工作,医护人员在医学、康复知识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患者家属作为主要的照顾者、陪伴者也参与其中。

吉大一院以服务为落脚点,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医务社工专科服务、志愿服务、公益慈善三大平台,创立了“蓝马甲”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了“就诊直通车”、“‘童之梦’智学园”等十余项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在临床中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信息支持、资源链接等服务;同时联合各大基金会开展特殊病种患者的专项救助、慢病患者的普惠救助、危急重症患者的紧急救助。为患者提供综合性、个体化、最合理、最连续、最优质的诊疗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医务社工人员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水平。

为引进更多社工专业人才,2014年吉大一院创新在医疗机构引进中央财政支持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政府购买医务社工服务的形式,扩大服务半径与范围。五年来,服务贫困空巢老人、贫困肿瘤患者、慢病患者等群体3000余人,在项目设计、实施、评估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将经典服务案例汇聚成册,出版发行了国内首部医务社会工作示范项目文集《医路同行》,加快推进了吉林省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进程。

三、形成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吉大一院社工部将提高医务社工人员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先后申请立项了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与体系建设研究》项目、长春市科技局《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者实务研究》项目。

在《医学与哲学》、《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中国社会工作》、《实用老年医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了《志愿者在提高癌症生存者生命质量中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在缓和医疗中的角色设定、面临问题及解决之道》、《肿瘤患者社会工作增能干预的过程分析》、《老年安宁疗护中的社会支持》多篇文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社工,服务,社会工作,患者,模式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