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院擂台赛金奖案例:协和不一样的“援藏”路
201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促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颁布。
北京协和医院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携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走进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三年相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11月7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通过了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的现场评审,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成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医学实验室!
取得这种值得肯定的成绩,他们的“援藏”到底有何独特之处?第四季全国医院擂台赛上,北京协和医院讲述了他们不一样的“援藏”路。
几十年援助,很多效果都难以延续,怎么办?
顶层设计,明确目标
任务初始,北京协和医院就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启动了顶层设计。院领导带领医护人员深入解析“组团”内涵,并与医联体概念相互碰撞,主动转变理念,变“别人的事”为“自己的事”,转帮扶为联合,创新性地提出了“建好北京协和医院大西院”的号召。
北京协和医院派出了护理部、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三大临床支撑科室以及放射科、病理科、超声医学科、检验科、药剂科五大医技平台科室,以期可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有依据、治疗有支持、敢做大手术、有能力抢救危重患者。
一位兄弟医院的援藏队员真诚地说:“我带教的一名当地医生可以熟练地完成肾脏穿刺了。但是如果没有你们培养出的能够看好肾穿的病理医生,这项技术半年之后就会荒废。”这让“协和人”深刻认识到大局观在“组团式”援藏中的重要作用。
院领导高度重视援藏干部的选派,人才层次清晰,医、教、研、管并重。除先后派出两位副院长带队,第一批就派出了4位临床医技科室副主任。以麻醉科为例,三年援藏规划一步到位,第一年派出科室副主任和护士长,主要负责受援科室的管理制度化;第二年派出科室临床主管和主管护师,保障临床安全常态化;第三年派出科主任助理,主要在学科建设的创新常态化上发力。
精心设计的骨干梯队选派计划为各援助科室办好共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不去”“接不住”“联不上”,怎么办?
详细规划,精准援藏
“下不去”“接不住”“联不上”,这是援藏队伍面临的共同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援助医院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深刻理解“组团式”援藏大目标的前提下,启动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大调研。受援科室深挖细化本地需求,援助科室调研把握学科定位,援藏干部多听多看多思考,有机转化需求。麻醉科要建恢复室,护理部要规范抢救车,检验科要改造门诊化验室……一桩桩、一件件饱含热情的规划调研在医院的宏观统筹规划下开始有序实施。
“大组团”“中组团”“小组团”的精准帮扶思路逐渐清晰:“组团式”援藏队员与受援医院相关科室形成“小组团”;每个队员作为桥梁和纽带使双方科室及医院形成“中组团”;4家医院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中央部委及区党委组织部、各相关厅局形成“大组团”。院包科、科包科,科室主任负责制,前后方联合,团队出战,援藏医生不再单打独斗。
一位援藏队员的话代表了“援友”的心声:“尽全力,但不急功近利,离开时不一定开花结果,但坚信我们埋下的种子已经扎根发芽。”
医院是援藏队员的坚强后盾,为队员在藏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健康、家庭、收入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全面呵护,解决了队员们的后顾之忧。
高原恶劣的环境留不住人才,怎么办?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谈到人才培养,受援医院的同志常说:“我们不止缺人才,我们缺的是人。”在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如何能够培养好人才、留住人才?
北京协和医院通过不断转化,设计规划了一个有组织的网络培训体系。通过现场教学和统一授课规范操作,补短板;通过远程教学强化标准,拓展视野;增加外派培训机会,长期进修提高综合素质,短期专项培训强化技术技能;针对学科骨干的培养,采用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结成永久的帮扶对子,携手前行。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北京协和医院科室主任们亲自带队入藏的学术活动就达43 场,把全国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办到了高原医生的家门口。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位领导说:“你们一年组织的学术活动赶上过去十年了!”
2018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看望援藏医护人员时,高度赞扬“组团式”援藏模式,并深情嘱托:“你们来的时候是一支医疗队,走的时候留下一大批白衣天使。”
一只“小蓝箱”,漫漫援藏路
一只“小蓝箱”被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首批援藏队员邱玲亲切地称呼为“我的朋友”。
它和许多“小蓝箱”一起,曾经一次次地装满室间质评样本,被送到西藏自治区全区74个县的100多家实验室,而样品的检测结果再通过自治区临检中心搭建的网络平台传回到拉萨。
2016年,时任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的洛桑江村曾指着这只小蓝箱深情地说:“这只是我的家乡察雅县的,你们的标本也能送到那里啦!”
一只“小蓝箱”,折射出的正是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学中心辐射能力在不断提升。援藏队员们走出医院,走进那曲、阿里、山南、林芝等地的各县、乡、村医疗机构,继续探索“‘组团式’援藏和医联体如何更好地建功西藏最基层”。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我们一直在路上!
了解更多精选案例,请戳《贴众而行(第二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