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于壮:肿瘤医生的战斗对象,不仅仅是癌症

2019
11/27

+
分享
评论
MED24
A-
A+
医生,需要满怀感恩之心、同理心工作。

健康是一种幸运,每天接诊大量癌症患者的肿瘤科医生,对此感触颇深。正因如此,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于壮教授认为,为患者书写活下去的信心,那就是一个肿瘤医生最大的成就感。

/ 耳濡目染,一心从医 /

为什么会选择当肿瘤科医生,于壮教授回答,因为亲切。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从小就会被带在门诊、病房里值班,家里书柜上最多的也是医学书籍,耳濡目染,于壮就对医学倍感亲切,对医院的环境也更为熟悉。1991年,于壮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因为对中医颇有兴趣,选择了中西医结合专业攻读了硕士和博士。 于壮教授介绍,六年的中医学习经历很特殊,这也对后面肿瘤内科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 同理心,打造有温度的科室 /

门诊和病房是内科医生的主战场,于壮教授作为肿瘤科医生,每天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癌症患者。为了减轻病患的痛苦,2012年,于壮所在的科室开展了肿瘤患者癌痛规范化治疗及护理的创建。在获得较高社会反响的同时,也切实解决了患者的癌痛管理问题。

除了身体上的疼痛,癌症患者也会经受心理的折磨。于壮教授认为,心理支持治疗在患者管理中同样重要。不管是医生,还是家人,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充分的沟通和理解很重要。临床工作的二十多年间,于壮教授见过很多亲属瞒着患者,不告诉患者患重病实情的病例,于壮是不建议这样做的。患者如果对自己的病情没有充分了解,也不会积极地配合治疗。

癌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手术、药物、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等,对于病人来说,需要家人或医护人员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面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沟通,进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得到治疗。

/ 投身研究,新药造福患者 /

对于肿瘤患者,药物治疗算得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于壮教授介绍,十几年前,国内几乎没有很多有效的药物,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新药的出现,使得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很大延长。于壮教授参加了一个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全新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且担任分中心PI,去年6月,研究结果已发表在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

十几年间,天翻地覆变化的不仅仅是新药的研究。以晚期肺癌为例,以前肺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很短,但现在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找出对靶向药敏感的患者,给予精准有效的靶向治疗,患者从原来不到12个月的生存时间,可以延长到4~5年,甚至更长。

于壮教授有一个亲属,是一个78岁的老大娘,平时会干些农活,身体很硬朗,还会帮着做家务。突然有一天腰痛得厉害,家里人马上陪同到医院检查,以为会是骨质疏松之类的问题,结果竟然是肺癌的骨转移。老人听闻噩耗后,甚至打算放弃治疗。但医生在对老人进行病理基因分型后,发现其对靶向药敏感,后续老人就接受了针对性的靶向治疗。一周以后,奇迹出现,老人疼痛明显减轻,并且能够照顾自己的起居。

老人对今后的生活又有希望了。

或许每个绝症患者都经历过绝望,但不是每个患者都有看见希望的机会。全心为患者考虑,让他们透过黑暗的缝隙看见缝生的光芒,是很多医生的心愿和努力。

与「癌」斗争,是很多医生的工作;与绝望斗争,是生而为人的执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癌症,肿瘤,于壮,患者,医生,肺癌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