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种幸运,每天接诊大量癌症患者的肿瘤科医生,对此感触颇深。正因如此,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于壮教授认为,为患者书写活下去的信心,那就是一个肿瘤医生最大的成就感。
/ 耳濡目染,一心从医 /
为什么会选择当肿瘤科医生,于壮教授回答,因为亲切。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从小就会被带在门诊、病房里值班,家里书柜上最多的也是医学书籍,耳濡目染,于壮就对医学倍感亲切,对医院的环境也更为熟悉。1991年,于壮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因为对中医颇有兴趣,选择了中西医结合专业攻读了硕士和博士。 于壮教授介绍,六年的中医学习经历很特殊,这也对后面肿瘤内科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 同理心,打造有温度的科室 /
门诊和病房是内科医生的主战场,于壮教授作为肿瘤科医生,每天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癌症患者。为了减轻病患的痛苦,2012年,于壮所在的科室开展了肿瘤患者癌痛规范化治疗及护理的创建。在获得较高社会反响的同时,也切实解决了患者的癌痛管理问题。
除了身体上的疼痛,癌症患者也会经受心理的折磨。于壮教授认为,心理支持治疗在患者管理中同样重要。不管是医生,还是家人,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充分的沟通和理解很重要。临床工作的二十多年间,于壮教授见过很多亲属瞒着患者,不告诉患者患重病实情的病例,于壮是不建议这样做的。患者如果对自己的病情没有充分了解,也不会积极地配合治疗。
癌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手术、药物、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等,对于病人来说,需要家人或医护人员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面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沟通,进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得到治疗。
/ 投身研究,新药造福患者 /
对于肿瘤患者,药物治疗算得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于壮教授介绍,十几年前,国内几乎没有很多有效的药物,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新药的出现,使得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很大延长。于壮教授参加了一个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全新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且担任分中心PI,去年6月,研究结果已发表在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
十几年间,天翻地覆变化的不仅仅是新药的研究。以晚期肺癌为例,以前肺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很短,但现在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找出对靶向药敏感的患者,给予精准有效的靶向治疗,患者从原来不到12个月的生存时间,可以延长到4~5年,甚至更长。
于壮教授有一个亲属,是一个78岁的老大娘,平时会干些农活,身体很硬朗,还会帮着做家务。突然有一天腰痛得厉害,家里人马上陪同到医院检查,以为会是骨质疏松之类的问题,结果竟然是肺癌的骨转移。老人听闻噩耗后,甚至打算放弃治疗。但医生在对老人进行病理基因分型后,发现其对靶向药敏感,后续老人就接受了针对性的靶向治疗。一周以后,奇迹出现,老人疼痛明显减轻,并且能够照顾自己的起居。
老人对今后的生活又有希望了。
或许每个绝症患者都经历过绝望,但不是每个患者都有看见希望的机会。全心为患者考虑,让他们透过黑暗的缝隙看见缝生的光芒,是很多医生的心愿和努力。
与「癌」斗争,是很多医生的工作;与绝望斗争,是生而为人的执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