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在身体里开出了花,我也要向阳而生!
今天要为大家讲述一位意志坚强内心刚毅的女士与癌共生的真实案例。笔者与这位女士也许在9年前的图书馆就曾无数次擦肩而过,但相识却是在9年后中美肿瘤一科的病房里。
本是简短的抗癌采访,却因她开朗的性格、细腻的内心,让我们对彼此有了更深的认识,9年前她是学校图书馆二楼阅读室的管理员,而我是那间教室经常打卡的学生,阅读使我们缄默而不相识。
如今,我们各自换了身份,因为“肿瘤”有了关联,也让我对她有了美好而又深刻的认识。
美好是源于她的精神状态,不同于其他人患重病时的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她散发出的精神状态是极具健康开朗的、给予家人信心、给予自己战胜癌魔的力量。就像是柏拉图在《拉凯斯》里描述的勇气一样:“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这里非常合适。
深刻是源于她与肿瘤共生的6年。2013年确诊乳腺癌,曾行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2018年年底,因无明显诱因头痛,完善检查后,得知肿瘤又开始延伸至头部、肺部,妖艳的吐出花蕊、伸展花瓣。
在北京多家医院找医疗行业专家给予诊疗方案建议,但因头颅多发占位病变,手术风险很高,转而选择保守治疗。
家里人问过主治大夫,余生还有多长?给的答案是3个多月。由于北京的医院,求医的人太多,病房的资源是最为紧张的。考虑到之后抗癌生活质量,家人和她商量,在放疗一期后,出院回到了燕郊。
然而,我们都无法避免衰老、疾病、还有死亡。在人生的课堂上,没有人会告诉我们,患重病时如何与之对抗?什么时候可以放弃抵抗?也没有人会教导我们, 如何克服内心恐惧,坦然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病,让这位女士快速的给这些问题找出了最优解。遵从自己内心的信仰,让精神不会枯竭,调整看待疾病的心态,坚持下去,坚定信心。
访谈中,也接触到了这位女士的爱人,即使知道妻子患重病,也希望她坚持下去,给予她坚定治疗的信心。回燕郊的决定,不仅需要他的智慧,更需要他的勇气。安顿好家中的妻子,考虑到之后的抢救治疗,他来到了中美医院急诊,与科主任沟通妻子的病情,并询问需要急救时的绿色通道及必备药品。而这样的准备,在2019年3月就出现了正式的“演习”。因为之前的万全准备,将命悬一线的妻子拉了回来。
在急诊结束抢救后,医生询问转入科室的选择。看着还在昏睡着的妻子,他又大胆的做出了决定,不转入ICU,不想妻子在看不到家人的地方,全身插满管子。决定转入肿瘤科做后续治疗。
之前在读《being motal》时,书中有提到,使用机械呼吸机,电除颤,胸外按压,或在临死前入住监护室的末期癌症患者,其生命最后一周的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预措施的病人差很多。从治疗的医疗属性也许和这个观点是有相悖性的,但肿瘤晚期的医疗,患者的感受也是不可跨越的。
转入肿瘤一科后,张主任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完善入院后的相关检查,给予了初步诊断结果,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的,执行脱水降颅压、增强免疫力、中期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的手段进行诊治。延缓它的复发,改善生活质量,能够让患者得到很好治疗。从3月到9月的治疗过程中,张主任的专业治疗、主治大夫每日细心的查体、护士温暖的笑脸,都印证了丈夫的决定是智慧的。
罹患肿瘤,生命周期是每个家庭最难接受与理解的。因为,人在那里,就会有一个共同体般连接着的感觉,“家”这个单位便是完整的。
而生命周期也是每位医生最难以准确给予结果的,他只能根据相同病例,平均的存活周期,给处一个大概的长度。但在疾病的进行过程中,治疗的干预,个体化的差异,患者极强的生命信念,都极有可能将其突破。
这个长度也许将会被大大地延长,短则三个月,长则三五年,于是便生出希望来。感谢这位女士,同意将这段治疗经历分享给大家。她的信心、肿瘤一科的专业诊治及安全护理,让我知道,面对恶性肿瘤,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
更多内容,添加微信咨询:1553166561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