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会专访:房颤是脑中风高危因素!左心耳封堵有效预防也需规范
房颤,在中国影响着近1000万人口!房颤本身不致命,却有可能引发脑卒中并致命或致残。一种全新技术——左心耳封堵术能有效预防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北京第30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期间,MED24就该技术的优势、难点和进展采访了权威专家——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
/ 脑血栓源头为何在心脏? /
据统计,每五个脑卒中病人就有一个是因房颤引起。而房颤病人的脑卒中发生率比非房颤者高五倍。为何心血管的问题又会引起脑血管病?原来,堵塞脑血管的血栓,很可能是从心脏的左心耳形成的。
左心耳是左房右前方一个下垂的结构,与心房无明显分界限,但其特殊解剖学特征导致心脏房颤时,血液在这个部位特别容易淤积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进入体循环,又容易从主动脉弓进入脑动脉,从而堵塞脑血管引起卒中。左心耳封堵术,是使用医学装置将左心耳隔离起来,这样,即使形成血栓,也不会进入体循环,也就避免了脑血栓等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近几年,基于这个理论的临床实践已经在全球广泛开展,并且经证实比口服抗凝药更加安全。
/新技术普及程度如何? /
对于有导管基础的心内科医生而言,左心耳封堵术难度不算特别高,但也有一定风险,有很多需要注重的细节,例如房间隔穿刺的部位选择,如何避免损伤左心耳造成心包填塞等。在美国最早进行该技术的临床试验时,并发症发生率3%~5%,而现在已降低到1%~2%左右。有经验的医生来实施,并发症的发生率更是低于0.5%。可以说,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但需要规范化操作以及熟练的团队配合。
作为上海市首个获得全球标准认定的技术导师,何奔教授强调,左心耳封堵术是个预防性的技术,很多房颤患者可能没什么症状,就需要将一个生理性的心脏结构堵住,因此安全性要放在有效性前面。医生一定要尽力做到规范,尽量减少并发症。这项技术在国内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然而有经验的医生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医院,每年一共做七八千例,这和中国上千万房颤人群数量相比还是杯水车薪。左心耳封堵术在中国进一步推广,需要得到更多医生、患者人群的关注,并且注重规范操作,严格按照的标准实施。
/ 跨国带教,乌克兰首例 /
2018年,何奔教授在乌克兰国家心脏中心主任的邀请下远赴乌国参加学术交流,并带教当地专家实施左心耳封堵术。乌克兰医学界有很好的电生理基础,建有欧洲很大的房颤中心,但还并不具备左心耳封堵这项技术。在乌克兰全国房颤研讨会上,何奔通过现场英文讲座和回答网络直播提问,向乌克兰同僚普及了该技术的理论基础,随后又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和海滨重镇奥德萨做了三例房颤病人的左心耳封堵术演示。
“我去的时候带着技术非常好的超声医生,与我完美配合完成任务,更重要是当时我带着我们国家国产的封堵器,然后成功实施了乌克兰国内的首例左心耳封堵术,所以在他们医学史上载入史册!这也促进了中乌医学友好交流。”何奔教授不无自豪的说。
采访编辑:L1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