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武多先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反映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这一成绩取得的背后,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10月9日,《健康县域传媒》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获悉。此次发布会,针对“我国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提升等情况”的主题做了详细介绍。
图片来源:中国网
会上,《健康县域传媒》记者就2018--2020第二阶段又公布的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500家县级医院和500家县级中医医院,在其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如何保障医疗质量的监控提问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
郭燕红就此的回答,提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其实了包括技术水平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专科能力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主要的病种和相关专业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重症、检验、病理等平台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在能力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质量安全。现在有30多个国家级的质控中心,在一些重点专业上我们的质控中心已经下沉到县域,通过质控中心这样的组织体系建设能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仅仅关注三级医院,更多的是关注县医院。现在质量体系特别是单病种质控通过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来促进病种、技术、专业的同质化水平,在提升县医院能力建设的同时,保障好县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在此,她还表示,“我们国家地域辽阔,要想解决好老百姓看病就医问题,特别是实现在县域内农民朋友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就必须要加强县医院的建设,提升县医院的综合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
图片来源:中国网
01
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医疗管理体系
“70年来我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加大投入,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以及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逐步建立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医疗管理体系,为医疗质量、医疗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郭燕红如是说。
发布会上,郭燕红从四个方面对此做了具体介绍。
第一,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医疗管理规范化。为提高医疗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覆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等涉及医疗质量安全诸要素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现了医疗服务全要素的管理,组织制订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同时,还专门颁布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管理制度与体系,提高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第二,优化管理机制,推动质量管理精细化。为保障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完善质控体系组织构架,制定涵盖主要临床专业、病种和技术的质量控制指标,推广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环、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等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用信息化手段贯穿医疗质量管理全过程,提高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
第三,创新服务模式,推进诊疗服务整体化。通过整合医疗服务内涵,推动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畅通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整体化和连续化服务;为提高诊疗服务的完整性,通过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向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学、个体化诊疗服务;为提高诊疗服务的效率,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开展日间手术、日间化疗、日间病房、快速康复、早期康复等服务,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为提高诊疗服务的可及性,通过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覆盖面。
第四,提升技术能力,实现医疗技术现代化。医疗技术是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国家高度重视医疗技术发展,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安全,提高患者诊疗效果。
“一方面,积极推动微创治疗、介入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另一方面, 还不断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通过对口支援等形式,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和县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能力。 ”郭燕红说。
02
70年来,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出“四升一降”的变化趋势,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
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研究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全球排名从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2016年进一步提升至第48位,成为进步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而在前不久,《2018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也已经出版了。该报告显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量质效协同提升,技术水平持续进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卫生人员仅61万余人,医疗卫生机构不足1万所,医疗卫生服务基础非常薄弱,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郭燕红介绍道,一是医疗服务量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的总数已达1230万余人;195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仅8915所,2018年为997433所,增长110余倍;医院数量由1950年的2803所,增加至2018的33009所;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5年的40.97亿增长至2018年的83.08亿;入院人次由2005年的0.72亿增加至2018年的2.55亿,手术人次由2005年的3680万增加至2018年的6172万。
我国医院数量变化
二是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3天,比1992年的峰值16.2天降低了6.9天,降幅达42.6%。其中,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已经实现了5年连续下降。
三是医疗质量水平明显提升。我国住院患者总死亡率逐步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由2005年的1.1%下降至2018年的0.44%。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死亡率由2014年的6.12%下降至2017年的5.02%;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率由2014年的3.59%,下降至2017年的1.72%,下降幅度超过50%。而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颅脑手术死亡率5年来持续下降。
三级公立医院颅、脑手术死亡率(/100)
其中,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17.2%下降到2018年8.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1年的61.4%下降到2018年40.4%,整体下降幅度非常大。
四是医疗技术能力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挥制度优势,大力发展医疗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分离了沙眼衣原体,开展了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救治大面积烧伤、化学药物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研制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肝癌早诊早治、分化诱导治疗白血病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医疗技术和医学科技创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大批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以微创化、个体化为典型特点的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呈现出“外科治疗微创化、内科治疗外科化、介入治疗常态化”的趋势。
郭燕红说,“在外科领域,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手术逐步取代了传统手术,在部分三级甲等医院中,腔镜手术的占比已经达到80%以上。其中外科机器人手术快速发展,自1997年我国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主刀”手术取得成功后,截至2017年,我国已累计完成各类机器人手术达到7万余台”。另外,在内科领域,经自然腔道的内镜技术,已经实现从诊断到治疗、从腔内到腔外的突破,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耳鼻咽喉科、妇科等专业,并在基层医院普遍应用。
“也就是说,过去需要传统的大手术治疗的部分疾病,现在通过内镜技术基本实现了微创甚至无创治疗。”据了解,介入治疗还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可以替代部分手术的优势,让药物直达病灶,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医疗技术之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