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添风采#“84”消毒液走进非洲
我今年82 岁,1997 年从北京地坛医院退休。在新闻联播非洲人民奋力抗击埃博拉的新闻中,看到中国援非医疗队防疫人员在喷洒消毒剂,还清楚地看到了“84”消毒液塑料桶标识的画面,激起了我无限的感慨和回忆,犹如看到长大成人的孩子,在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上世纪80 年代初,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顾德鸿教授访日带回一个消毒剂配方, 是由次氯酸钠(NaClO) 和表面活性剂组合的“洗消净”。顾教授推荐给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现北京地坛医院)消毒科后,经过考察认为此方效果独特,经济简约,适合我国国情。在院党委支持下,向北京市科委申报了洗消净消毒液课题研究。
课题负责人金耀光主任和药剂科刘志德主任密切合作,带领课题组开展了科研工作。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初期,医院实验室设备简陋,实验室孙勉主任用提纯法分离乙肝病毒“ 丹氏颗粒”(Daneparticle),在电镜下观察消杀效果。她观察到病毒颗粒迅速崩解成碎片。经过验证,“丹氏颗粒”DNA 的抗原性丧失活性,确认该消毒液杀灭乙肝病毒效果达到99.99%。此外,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该消毒液制剂对于芽孢、致病的球菌、杆菌都具有99.99% 的杀灭效果。经过3000 多次现场消杀实验,实验效果得到了确切验证,圆满完成了课题,1984年荣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故将该成果取名“84 肝炎洗消液”,后命名为“84消毒液”。
1988 年春,上海市暴发甲型肝炎,并有迅速蔓延之势,我们医院也陆续收住众多甲肝患者,顿时北京市医疗系统的防疫压力陡增。地坛医院门前排满了购买84 消毒液的人群。由于当时并不具有量产的设备和人力,单位每次限购10 公斤,个人限购2 瓶。此时,防范甲肝疫情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在院党委领导下,动员医院所有车辆轮流到北京化工二厂运输次氯酸钠,派专人赴上海采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后勤组的工作人员齐上阵,在强烈呛鼻气味的车间工作,蓝色工服被氧化得斑斑点点,工人双手被碱水侵蚀过敏,大家实行三班倒,昼夜忙碌在车间一线,最终满足了市民和医疗单位对84 消毒液的需求。
疫情结束后医院总结经验,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迫在眉睫。在市科委城市发展处和市卫生局科技处的支持下,医院开始寻求市场化的途径。我当时在院部办公室工作,负责整理科研资料,起草了科技成果转让广告文稿,并准备在《工人日报》登报宣传。那个年代,医院在报纸登广告,实属稀罕事儿。广告刊登的第二天,院办电话被打爆了,传达室不断地将成堆的信件送进办公室。原慧德书记立即召开院党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院科技开发部,负责对外招商事务,院劳动服务公司负责84 消毒液的生产销售,金耀光、刘志德主任负责科技培训工作。之后制定产品企业标准、配方、工艺流程、检验标准、说明书等工业化生产的指标,到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工商管理局备案,并经过试产、工艺流程、质检、库管、运输等各个环节的验收,经过国家卫生防疫部门复审,取得防疫药品“卫消准字号”证书,最终准许84 消毒液上市销售。
给84 消毒液取名“龙安”商标还有一段故事。上海甲肝暴发,中华大地疫情蔓延,为祈福中华巨龙否极泰来,我们选择“龙安”二字,作为84 消毒液的注册商标,此后“龙安牌”84 消毒液,成为一把与肝炎病毒搏斗、降伏瘟疫的利剑一直沿用至今。1990 年全国第一届医药博览会,“龙安牌”84 消毒液获得“肝炎克星”铜牌荣誉。 经过2 年多的市场化运作,84 消毒液在全国先后技术转让33 家,遍及29 个省(市、区)。几年后医院消毒科陆续研发了畜禽消毒灵、金星消毒液等产品,为防疫事业贡献力量。
84 消毒液的研发、生产、推广、应用,是医药科技发展惠民的很好例证,相信随着我国医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医药科技的快速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像84 消毒液这样的好产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退休职工 吴怡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