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的他
微信视频中,还不到3岁的女儿看到万里之外的爸爸,用稚嫩的声音问身旁8岁哥哥:“爸爸为什么呆在这里,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玩”。这时,正在万里之外,作为中国医大四院第四批援藏专家的桑海泉有些哽咽了!
而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做好援藏工作的决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援藏工作我一定得做好,做不好我都对不起这一年多离开家人的时间!”
1
一个想法
只要学员想学我就全力去教
7月17日,39岁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第六普通外科桑海泉,成为医院的第四批援藏专家,开始了新的工作。为了做好工作,桑海泉提前做了准备,他专门找到前两任援藏普外专家姜洪磊和郭大伟了解沟通,得知当地医院外一科人才梯队建设存在短板,他放弃了原本传播前沿医疗技术的设想,准备重点放在进行基础手术的教学。
“常见病多发病,我争取全都教会大家用腹腔镜来做,多做一些微创,就能减少患者痛苦。”桑海泉到达当地医院后,和医生们传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只要学员想学,自己就看着他们做,手术功底都是练出来的,有风险我们共同承担。
“医疗援藏工作必须接地气,只做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事情,是不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福音的。”桑海泉说道。
(桑海泉教学查房,向学员讲解患者CT)
2
一次手术
顶住高原反应成功为患者手术
“还是不行,肝脏根本看不到!必须开腹了,和家属沟通吧。”桑海泉叹了口气,小心翼翼的抽出了腹腔镜的戳卡。
刚到当地三天,医院来了一名47岁的藏族女性,因胆囊结石需要切除胆囊,然而她之前做过右侧中腹部手术,但是自己做了什么手术却说不清楚,这就意味着存在很大的腹腔粘连风险。桑海泉还是优先选择了腹腔镜手术,对于他来说,能有一点为患者减轻痛苦的可能,宁愿多花时间使用腹腔镜查看腹腔内情况。
可惜事与愿违,由于患者既往手术史导致腹腔内广泛严重粘连,在两次戳卡失败后,第三次虽然在左中腹成功穿刺,却始终无法观察到患者右上腹脏器,尤其是肝脏。此时手术时间已经过了半个多小时。
“盲穿不是不能做,但有损伤脏器风险,患者不该冒这个风险,我们启用手术备用方案,改用开腹手术逐层剥离切除胆囊。”桑海泉坚定的说。等候在外的患者家属十分理解,手术继续进行。开腹后发现患者整个右侧腹腔粘连十分严重,需要仔细耐心的分离才能显露肝脏和胆囊。随着手术时间不断延长,桑海泉的体力也迅速下降,但他始终坚持站在手术台上,没有后退一步。
“当时,刚到高原才三天,还没有适应缺氧低压环境。缺氧的感觉确实十分难受,即便吸着氧气,做手术时候我也头疼得厉害。“桑海泉回忆当时的情况说道。但是,医者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说,没有别的想法,也不会退缩,必须坚持完成手术。
(桑海泉现场教学如何区分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
操作过程中他不忘带教,一个解剖层次不敢漏掉,手术中要把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倾囊相授,细心的讲解给身旁的医护人员。
手术过程十分顺利,下午一点多患者苏醒过来,返回病房且情况稳定之后,桑海泉才松了一口气,此时他才发现,忙了一上午,饭都还没有吃,但听着患者和家属用不熟练的汉语说着谢谢,他感觉一切都值了。
而手术当天,正值桑海泉39岁的生日。他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顶住了高原反应,为患者进行了成功的手术,还为科里的医护人员上了一课,这一切都很好。
3
一次视频
更坚定了他做好援藏工作的决心
桑海泉有两个孩子,大的八岁,小的还不到三岁,正是最需要父亲的年纪,可他更知道那曲需要他这样的医生,所以他毅然的选择了援藏工作,把孩子留给家人照顾。
提到孩子,桑海泉的眼眶红了。回忆起到达当地不久的那一幕,他声音有些哽咽:“那天和家里视频,妹妹说‘爸爸为什么呆在那里面,为什么不出来和我玩。’哥哥就捂住她的嘴……”
听着孩子说的话,看着视频中孩子的反应,当时桑海泉差点哭了出来。他说,也正是因为这一幕,让他更加坚定了做好援藏工作的觉醒。“援藏工作我一定得做好,做不好我都对不起这一年多离开家人的时间!”
(痊愈出院的患者为桑海泉献上哈达并合影留念)
4
一个决定
他要把援藏工作做得“接地气”
在当地开展了一段工作后,桑海泉有着自己的体会,在这里开展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买设备、开创新技术。更是尽可能用好科室已有的设备最大程度的利用好。如果不计成本的购买设备,的确能够开展更多新技术,让自己的业绩看起来更漂亮,却只能用于少数人,设备用过后多半会被束之高阁,造成极大资源的浪费。到达当地后几天后,桑海泉就已经作了调研,科室内80%以上的病人是急腹症及肝包虫。所以,能开展好腹腔镜工作,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
那曲之行让桑海泉对援藏理解更加深刻。“医疗援藏能提升西藏医疗技术水平、增进藏地同胞健康福祉,我一定要做“接地气”的援藏工作,服务好一方水土。同时把‘输血’工作变为‘造血’工作,提高当地医生业务水平,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桑海泉郑重的说道。
人物简介
桑海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第六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3年至2014年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学习。熟练掌握消化道肿瘤、外科急腹症及肛周良性疾病的诊治及手术治疗。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肛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及辽宁省免疫学会肛肠分会常委,主持辽宁省科研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供稿:第六普通外科
编辑整理:宣传工作部 佟天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