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如何对待知识分子 就会如何对待知识!说说猝死的医疗专家王一家属起诉维权事件

2019-09-11   吴帅

生命是平等的,但人是不同的,他的职业、学历、经验都是不一样的。

2019年5月2日,倒在手术台上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王一医生,虽经全力抢救,但天妒英才,最终于2019年5月15日撤手人寰,年仅41岁。

本公众号 5月31日发布评论《 41岁医疗专家王一手术台倒下后 ,家庭孤立无援的集体痛感 》。陈述一个基本事实 —— 王一医生妻子为了替夫维权,不断奔走在各大医疗自媒体。她说,目前只有争取工伤赔偿才多一些,家里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儿等着她一个人抚养。

今天的江淮医学继续跟进了这个事件。在这篇《一个猝死的医生与死后引发的官司》文章中,透露了一些令人感到痛心的细节。

据王一医生爱人向江淮医学透露:“很难过,他在手术室坚持救人,做完手术才下来,自己难受,没想到这么严重……可是我家破了,不算工伤工亡,只因抢救时间超过48小时……”

“这么优秀的人 … 家就这样了…… 4老人1岁宝宝”她幽怨而又悲戚道:“我该怎么办……按规定办。但规定什么都没有……我无法养家,公婆还需要我,宝宝教育也不敢放弃!我该怎么办?”

最后,她说:“我准备起诉,虽然知道无比艰难,期待法网柔情!”

用一句话来说,尽管多家医疗自媒体站出来替其家人维权,但显然,这个家庭孤立无援的状况依然纹丝不动。

谁都知道,对平民百姓来说,玩法律走法律途径维权,这个一件多么困难和高成本的事情。而不是走到绝境和屈辱地境地,这个弱女子无论如何,也不会在4个月后的今天,还在强调要起诉维权。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为这个“纹丝不动”的铁般现实感到羞愧。一个社会,它是如何羞辱知识分子的?在这里,这个事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

就像我文章提示的那样,一个社会,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就会如何对待知识!

其一,王一博士5月2日在手术台倒下,经13天的全力抢救,终回天无力,于5月15日离世,年仅41岁。只因抢救时间超过48小时,就被原单位定性为不算工伤工亡。这个迂腐的刻舟求剑的“48小时”不知道是哪个“弱智”发明的?早几年,我已经在媒体发表文章批评过这个数字, 为什么是48小时?而不是47?或者49?或者~~~~定这个数字的依据是什么呢?

其二, 生命是平等的,但人是不同的,他的职业、学历、经验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多年三甲医院工作经验,意味着这个家庭投入巨大。 当失去这个家庭经济支柱后,这个家庭损失巨大。如果还要以普通人的标准给予赔偿。那就是睁眼说瞎话,硬生生把白的说成黑,侮辱公众智商了。

一个不尊重知识,也不爱惜知识分子的社会,这会是一个向下堕落的社会。

就好像一个学校,学风不正,我们取笑讥讽那些认真和热爱学习知识的人。

就好像一个小区,我们羡慕尊敬暴发户,却看低那些愿意为这个社会做好事情的热心人。

就好像在一个街道,我们看到一个英雄因为救人倒在血泊当中,我们却因为觉得恐惧和麻烦,而远离了这个愿意拯救别人生命的人。

一个饥饿的家庭,真正需要的是大米,而不是心灵鸡汤。

对王一家庭而言,他们现在真正的需要的是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结果,付出多少理应得到多少。

但为什么,准备起诉的王一妻子会觉得“无比艰难”,而又是什么冷血得现实?什么体制?什么人物?造成了她的这个印象和判断?

但愿她只是虚惊一场!

就像江淮医学说得那样——希望这件事能成为解决工伤法律方面问题的一个契机,告慰逝者英灵。

医生,医界名笔,曾为《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等主流媒体特约行业评论员,国内外专业媒体发表医疗评论百万字。 写作理念: 用医者的冷静解读医疗现象。 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知识分子,维权,家属,江淮医学,家庭,医疗,工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