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外汉:最严疫苗管理法:一只靴子才刚刚落地
似乎为了回应一年前爆发的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此前不久,官方宣布,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已获表决通过,这部将从2019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法律,因其将对疫苗实施“全过程、全环节、全方面的严管”而被坊间称为“最严疫苗管理法”,但其真正的落地实施,却是知易行难。
谈及本次疫苗管理法,很容易将其与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联系起来。确实,后者作为“催化剂”加速了管理法的出台,但却并不是管理法的唯一动因。鲜为人知的是,疫苗管理法早已堆在立法者的案头,该项计划也被决策层视为更大范围的食品药品管理法案的“试验田”,但碍于行政管理机制的复杂和技术标准等原因,立法推进的过程并不顺利,加之同期正在推进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在客观上给立法的进度增加了不少变数。
上述问题并未因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而得以消解,相反,立法的加速,无疑给相关部门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在沸腾的民意与法律的可操作性之间达到平衡,考验着包括药监局和疾控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智慧。
作为本次疫苗管理法的“硬核”,法律规定,将对疫苗的研制、生产、流通、预防接种实施全流程追溯。这意味着,疫苗从研制开始一直到接种都会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一旦发生问题,便可迅速锁定问题疫苗批次、所涉库房等所有信息,对于最大范围内减少损害和事后定责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理论上,掌握这一全程追溯信息的机构惟疾控中心莫属,后者隶属卫健委系统,与隶属市场监管总局的药监部门不属同一系统,对于这些包括疫苗库存在内的一系列核心数据是否给出?给出哪些?都需要两个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仔细打磨和厘清。能否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是药品管理法能否真正落地的一大看点。
退一步讲,即便双方对接从机制层面已经理顺,仍面临技术性的问题。如,疫苗追溯数据有特有的标准和规范,如何实现双方接口标准的对接,也是一个必须要去考虑的要素。此外,第三方追溯平台的数据如何整合?背后的利益如何分配?也是一个必须去理顺的问题。如,曾运维药品电子监管网多年的阿里健康追溯平台码上放心覆盖了其中疫苗等国家重点关注品种超过95%,如果放任这部分资源而不去整合,无疑将是极大的浪费,而在法律框架下行政力量如何与阿里等商业巨鳄共舞(而不是单纯“招安”),也是本次疫苗法落地的一大看点。
具体到操作环节,也有一系列难题亟待破解。如,以往疫苗都是以批次为单位扫码,而本次疫苗管理法明确规定,将在各环节实施最小包装单位的扫描,这意味着,不仅需要扫码的环节有所增加,负责扫码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将成倍增加,如何平衡这一投入产出比,是实施过程中必须去正视的。再如,现在全国只有800名国家级的药品检查员,疫苗管理法明确提出,要在中央和省两级,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检查员队伍,强化检查员队伍的建设和能力的建设,这一工作的推进,显然非短期之功。
由此,最严疫苗管理法的出台,仅是一只靴子落了地,具体细节如何明确?利益如何平衡?具体实施如何更有可操作性?都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每一环节的成败,都关乎疫苗管理法能否顺利推进,进而为更大范围的食品药品管理法扫清障碍。而那些鼓吹借立法为东风推动国产疫苗“走出去”的言论,在汉哥看来,与前述工作相比,显然并非当务之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