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内3位青年医生离世 中青年过劳谁人懂?
7月14日上午,刚从外地研修几日回来的麻醉医生焦艳玲到达医院时正好遇到一位危重患者在紧急抢救,她立即协助同事袁曦进行气管插管、给药......抢救病人时的精神高度集中加上连续多日的劳累,让焦医生晕厥在手术台旁。幸运的是,经过抢救焦医生已无大碍,现在安心休养。
然而,又有多少优秀的医生,再也没能醒来。
10天内3位青年医生猝死
据媒体报道,7月4日下午3时,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青年教师、副教授肖育众被发现晕倒在实验室,送医抢救无效去世!据称,其去世前曾连续加班到深夜。
就在肖育众发生意外的5天前,还有一位博士生也发生猝死。6月30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师王辉博士不幸离世,年仅32岁!据同事介绍,王辉生前是一名非常勤奋、敬业的医生。
在王辉医生去世前两天,6月28日,河南省肿瘤医院也失去了一位青年医生——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张恒伟突发心梗不幸离世,享年48岁。
10天里,我们接连失去了3位优秀的医生,这三位医生的去世,都和心血管疾病相关,其中两位明确是心肌梗死,肖育众据称是心源性猝死,而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心源性猝死常见的病因之一。
很多人,包括医生都认为,这是“过劳死”!
这3名猝死的医生无疑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京东中美医院心内科陈宝虎主任说,在我们的胸痛中心,见过很多心梗的青壮年。作为家庭“支柱”,中青年的生活压力更大。他们年龄在30-50岁、“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和养家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忙着赚钱、忙着责任、花费越来越多但是身体越来越差,重压之下的过度劳累将人一步步推向绝境。
前段时间夜半街头违章被交警拦截而嚎啕大哭的小伙子,引发数十万的关注。
无论是从事健康事业的医生还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会面临着健康的透支,谁也不想,但是中青年的过劳和不易谁人懂?
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叔本华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正在用透支健康换取财富、事业的“过劳者”要知道,过劳对于身体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头疼、恶心等轻微病症,过劳死大部分都是猝死。应该深刻意识到:从疲劳到癌症,只需短短的四步:轻度疲劳→深度疲劳→重要脏器内部变异→诱发癌变。
其实猝死发生前,身体可能早就给你暗示了。
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在这里我们就了解到,“猝死”一定是因“自然疾病”死亡的,也就是说,身体上本来就存在的疾病才是猝死的“真凶”,这些疾病要么早已存在,但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要么就是疾病本身比较紧急,发作时很快死亡。
猝死前有哪些信号?
心源性猝死是主要的死因,约占80%,常见的是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心肌炎等。因此猝死前的信号多提示心脏缺血、心功能下降。比如近期出现胸闷或加重、心慌、心跳过缓、晕厥、不明原因的疲乏、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胸痛或者肩颈手臂放射痛、反复发生的胃肠道不适、突发性出汗。
尽管“剧烈而频繁的心绞痛”是心肌梗死的先兆、“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昏厥和出汗”是心肌梗死的典型发病表现,但上述“非典型心肌梗死”也应引起警惕,一定要及时就诊,避免贻误诊疗时机。
要知道,生命就是这般脆弱,有时候,一场小病会拖成一场大病,而一场大病,会演变成一次命运的巨变。
猝死能否预防?定期体检很重要!
虽然猝死的预防是医学上的难题,但有猝死家族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肥胖、精神紧张、暴饮暴食、心情抑郁等人群更容易猝死,专家表示: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工作太累的人,应该每年体检,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处理。如果能提前发现病情,能缩短从病发到手术的时间,患者的生存率就能大大提高。
同时,这类人群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做好相应预防措施。
1、定期体检。一旦在体检发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要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等。
2、若发现脑动脉瘤应及时治疗,先天性脑动脉瘤破裂死亡率极高,应及时送医抢救。
3、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轻患者如果早期送到医院,以目前的急诊介入治疗水平,能让大多数人得到较好的救治。
最后,想对所有“过劳”者说,健康是一切的资本,好好爱惜身体,慢慢感受生活,别让来日方长,变成世事无常。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