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的成功 需要投资人和“医疗行家”来一场深度对话
近来,有多位跨界投资人就自建医院如何平衡投资与管理的关系和笔者进行了探讨。他们都在各自对医疗行业观察与判断决策的过程中,接触过不少医院运营管理团队,却很不对他们的胃口,希望能找到真正的医疗行家来合作。
这几位投资人,显然是在为怎样下好自建医院这样一盘大棋而纠结,是在探寻如何与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运营认知间。社会资本办医更应该看重本身的市场创新点是什么,更应该在意有没有为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做战略执行兑现,这些才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成功投资人有一个共同点
事实上,医疗行业发展规律不是静态的,是在打造供给与需求差距变化的动态中。社会资本办医市场现在面临的难点在于,一是彼此的战略、战术虽然看似相同,其实大相径庭,因为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总是稀缺的;二是对办医的认知不够,没有做好准备来承接医疗服务需求,也没有创造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更不要说借助新的渠道、新的流量、新的商业模式,来满足本身发展创新出的供应链能力。
所以说,自建医院被视作一枚盾牌,它和质量保证划着等号。做社会办医榜样很难,投资人真正需要做的,是展示一条能够走得长远,能让更多参与方共享利益合纵连横的路,即便闭环还不完善但仍然可以成功。
现今涉足医疗的外行真不少,但这不是问题核心。关键还是行业价值观,就是医疗产业认知、行业资源,再加上对互联网的理解,对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的理解,这样运作起来就比较自恰完整。
运筹帷幄、深谋远虑的医疗投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能从现有行业市场格局里杀出来。那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医疗服务的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强调性价比,重视用户体验,这些与用户消费需求的升级不谋而合。
的确,现在成熟的用户消费者对医疗服务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对品质与品牌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社会办医更深层次来看,在社会资本眼里办医这件事情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会坚持做下去,也会花时间确保“做正确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至今社会办医市场未出现过既能发挥产品价值,又不受制于激进的资本力量的案例。很少见投资人能将异议埋在当前的谈判决策里,以及让当初对未来的畅想,一点点变成现实,甚至超越预期,若干年后焕发新生。留给专业运营管理团队的是重要的行业价值观,无与伦比的善良、谦逊、睿智与独立。也就是“尽我所能”(I did the best I could)。
这一逻辑不难理解:社会办医乏善可陈已无法跟上当下的用户需求、产品技术的复杂性,这不是社会办医仅仅靠资本资源就可以快速催熟的,唯有跟随市场需求变化,探索新的成长路线,根据国内市场环境寻求自主创新。
医疗行家要有点资本思维
所谓真正的医疗行家,首先,要通过对资本投资商业模式的学习,逐步培养自己对医疗投资本质的认知和思维,则能够把一群利益相关者和自己的资源能力投入进来做好经营管理,这是需要花时间关注资本思维运作才能形成的行业价值观。
其次,倘若这个行业价值观不具有成长性,就不会给医院创造出新的价值,资本方尽管不会干涉,但资本投入会按照预期关注医院营收和利润吗?因为资本出身的投资者,容易重视营销而轻视产品;传统医疗行家,容易重视产品质量而轻视品牌打造。这都是路径依赖的表现。
真正的医疗行家遥遥领先的是战略之高明,布局之长远,手段之灵活,资本工具之多样,国际化视野,有远见和实操价值。晓得如何认知医院在行业分工中的地位和比较优势,怎么做资源整合,整合强调的是大视野,做产业链、供应链、精益医疗产品、用户、品质、品牌、渠道、人力资源、财务管控、资本运作等研究。成功社会资本办医案例,成长路径和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是掌握医疗服务不对称信息,本质上是用医疗资源技术跟资本思维运作进行有效结合,团队肯定是第一位的,产品、渠道、品牌并列第二,因为这三点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平面,有任何短板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资本排最后,资本的作用是加速和放大。
社会资本办医与专业运营管理团队的合作在台面上的目的有两个:对于投资机构或投资人来说,当他们完成了对某一家医院的投资后,角色转化为股东。通过适当的投后管理,加深对该医院、该业务领域的理解,检验投资逻辑和估值,调整投资布局,使得股东价值最大化、资本运作最优,是与投资行为一脉相承的目标。但投后管理并没有一定之规,特别是针对投后医院的成长管理,也没有相应的理论总结。总体来说,投后管理,是管理更是艺术。这种有效组合自然深受资本方认可,对于社会资本办医者而言是一个绝佳的合作对象。
作者:| 郭俊 主任医师、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 联系微信:GJ09265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