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镜介入治疗技术是现代介入肺脏医学(IP)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美国胸科学会(AST)将其定义为是一门针对呼吸系统疾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操作的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医学科学和艺术。
想要掌握这一门科学,除了要掌握常规的呼吸病学的知识和训练之外,还需要更多专门的训练和更专业的判断。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内镜医生,不了解呼吸内镜介入治疗的起源与发展又怎么能行?
早在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370年,希波克拉底就曾建议应用一根管子插入喉部来治疗窒息的患者,开创了呼吸内镜技术的历史。
1853年,狄斯奥米克斯发明了一套光源系统,并第一次引用“内镜”这个词来描述观察腔内器官的仪器。1981年罗森海姆首次将带有光源的金属管插入器官,开创了器官内镜时代。
1887年,德国耳鼻喉科医生弗莱堡、古斯塔夫·凯伦实施了世界上第一台硬质气管镜术。1897年凯伦第一次用硬质食管镜从气管镜内取出骨性异物,标志着气管镜介入治疗时代的开始,成为“支气管镜技术之父”。
1962年,日本学者shigeto ikada 首次将光导玻璃纤维引入硬质气管镜,并于1964年发明了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镜成为气道疾病诊治的重要工具。
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上呼吸内镜相关技术出现“井喷”现象,气管镜介入治疗空前繁荣,相继发明了彩色视频摄像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经细支气管镜针吸活检等,并逐步由原先的显微镜发展到现在的电子镜,图像更加清晰、稳定,且由单一的支气管镜发展到胸腔镜、纵膈镜,硬质支气管镜也发展为电视辅助的图像系统,在插鞘管的末端有着各种操作孔,便于连接呼吸机和进行各种操作,被称为“通气支气管镜”,同时也完善了操作配件。
呼吸内镜介入治疗新进展:
1、器官-支气管镜应用范围在扩大。
既往气管支气管镜主要用于中央型气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现在由于超声技术和导航技术的发展,亦可用于周围型肺部病变的诊治,如在导航下气管镜可完成周围型肺癌的热消融 、冷冻及粒子植入等操作。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热成形技术、阻塞性肺气肿/肺大疱的内科肺减容治疗,使气管镜在慢性肺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麻醉科的配合和硬质镜的应用,挽救了许多危重症的患者。
既往严重呼吸衰竭和大咯血的患者,是气管镜检查的禁忌症,但麻醉科的配合和硬质镜的应用,使很多无法行气管插管、高位气道狭窄、严重气道堵塞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3、多种技术的整合应用,使气管镜的疗效不断提高。
由于中央型气道新的八分区方法和病变分型方法的实施,使病变的定位、定性更加准确,能更加合理地整合各种方法,序贯或同时应用,大大提高了疗效。如冷/热消融、硬质镜铲切、电圈套器套扎等可快速清除气道内肿瘤,不必首选内支架置入,可避免许多并发症。硬质镜下放置分叉支架,快且准。根据气道瘘的部位,选用合适形状的支架,可明显提高疗效。
4、气管镜的应用,使多种良性气道肿瘤避免了手术,达到治愈效果。球囊导管扩张联合冻融技术,也使复杂的良性纤维性狭窄达到了治愈的目的。
5、气管镜下的冻取技术和内科胸腔镜的肺活检技术,也使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不再困难。
6、“杂交技术”的应用,拓宽了治疗指征,提高了疗效。
气管镜和胸腔镜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支气管残端瘘的封堵效果和周围型肺部病变的诊疗效果。气管镜和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消融、血管介入和放/化疗粒子植入,明显提高了中央型肺癌的疗效。
7、新技术的发展可使用呼吸内镜的介入治疗更准确、可靠。如荧光支气管镜的精确显像、超声内镜和导航技术的精准定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气道黏膜活体组织进行高分辨率断层成像、内镜形状的图像化技术(不用X线即可显示气管镜在肺内的位置)及肺部低频超声技术的应用等,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王洪武.2017.复杂疾病呼吸内镜介入治疗临床思维及实例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
徐作军,徐凯峰,王孟昭.2008.肺脏介入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