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西安“超级医院”的三个建议
有人戏言:“大医院者,有大楼之谓也。”医疗圈人却说,中国不缺大医院,缺好医院。
健康界7月21日发表了一篇叫《再问西安“超级医院”:最大单体民营医院前景几何?》的文章,文章在医疗微信群引发网友热烈讨论,造成较大影响。
很多民营医院高管都非常热衷医疗与资本的话题,一位院长语重心长地对笔者说:民营医院往往会高估资本的实际吸金能力,而资本往往会认为民营医院会给自己带来超预期资源,如何在医疗与资本之间搭建清晰的认知阶梯,很值得梳理和反思。
经不起医疗圈同行的鼓励,笔者决定写点所知的有限真相。
7月19日,号称全球最大单体医院的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开业,又一个资本运作国际医学中心出现了。笔者多年前曾与西安高新医院创办人有过一些业务合作,也相对熟悉高新医院发展近20年的脉络。事实是:高新医院这20年,并不是以差异化医疗服务业务为根基,而是不断在以资本释放90%的能量“重现医院活力”。
不过,高新医院虽然有今日的“高光时刻”,几个疑问依然悬而未决:究竟是什么驱动力促使医院规模与体量有了历史性提升?大体量的医院给医疗行业带来了什么?启动国际医学中心的终极目的到底是支撑上市多年的“国际医学”股票资金链(其实股票一直在亏,每股已跌到四五块钱)?还是 遵循“丛林法则”,以调节好分配机制,吸引各路资本一起把蛋糕做大?用医疗圈子里的话说,国际医学中心这些所谓现有优势倘若无法共享到医疗本质上来,就无法起到对现实医疗服务加分的意义和作用。
医疗行业不关乎平面的规模,而在于立体的良性发展。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能支撑起这么大的名号吗?要想撑得起,就应该用全亚洲医疗水平最高、服务最好、收费最合理的品质医疗指标对接医疗用户需求痛点。国际医学中心的关键在于,要在C端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各类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的局面下,做真正用户向往的医院,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准品质医疗,把精准贴心的医疗服务,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服务于合适的用户。而不是变着法子给医疗需求用户挖坑。合规发展的民营医院才能完成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益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迭代,这是一个时间累计与技术沉淀的过程。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的成立,可以看作是资本市场重大长期战略的重大事件,是资本市场改革的先锋代表,是民营医院创新强院的资本市场载体。但是在没有医疗服务产品差异化破局的情况下,民营三甲医院做国际医学中心的驱动力是什么?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增值服务平衡点运营管理困难、抢占市场和追求利润之间如何平衡?民营医院为何选择国际医学中心作为发酵场所,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益问题有没有真正被资本方重视过?答案不言而喻。
可以说,民营医院传统规模体量已成为过去式。缘由是以往医院成功的因素归功于规模效应的实现;如今民营医院的不景气常常是由于落入规模而不经济的陷阱,反映的其实是整个行业包括创投的通病。做大的前提是保证低成本高质量,这种规模才是民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从资本层面上看,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起点是高的,资本运行逻辑与医院发展路径异曲同工,相同之处多于差异之处。笔者认为,资本秉持的着力点能够真实反映一家民营医院是否可持续发展:一是资本给民营医院提供生长的土壤,让民营医院内在价值得以持续成长;二是依然沿着资本运作轨迹主旋律前行。
资本市场真正的价值在于,让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民营医院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流,才能推动社会资本办医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民营医院创新发展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基本的逻辑与循环过程。这样的民营医院会走得更远。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的行业边界在哪里?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管理层主体具备丰富的行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做符合医疗服务底层逻辑的产业是值得行业期待的,但更加需要清楚国际医学中心行业边界。比如,医院业务项目设置以及医疗服务品类齐全,医疗服务环境有温度,但是缺少一个挑战学科和技术极限的国际化目标,来展示其医疗服务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国际医学中心的愿景目标如何帮助医院运营管理能力和技能提升达到业绩和利润最佳?核心的关键在于,要确定国际医学中心运营三年能完成投入巨额资金的回笼。事实上,市场空间与商业想象力总能让投资人夸夸其谈,但在实际业绩收益上,有用的永远只有高附加值的市场。
其实高新医院现医疗服务技术,与市场各家医院差异化并不大。宏观愿景说再好,最终还是得看医疗需求用户买不买单。如果国际医学中心要在服务和运营上发力,就得清楚到底是通过哪些路径能够这么有效地达成资源赋能。比如,在医疗服务技术和研发领域会取得哪些公立医院未能完成的突破性创新?技术创新与突破,才是民营医院最具标志性的赋能案例。这是值得思考的第一点。
第二点,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开诊,意味着需要很多医疗人才,而医疗人才投身民营医院是希望实现抱负,获得尊重和情感的支持。倘若依然是以往“照葫芦画瓢”那样用人才,缺失行业价值观互动和交流,等于让人才签下了浮士德式的魔鬼契约:致使多数人被动接受,少数人比较多疑。这不是因为医疗人才技术能力的不够,而是民营医院很难突破人才资源优势匹配的制约,这也是当今绝大多数民营医院业务技术水平难以立足行业真实原因。
一方面,重视优秀学科带头人,才能凸显核心学科价值链竞争力以及专业精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亟需具备行业价值的两个立足点:一是凸显医疗服务创新赋能传统医疗产品的巨大价值;二是能很好地诠释行业对低成本、高质量品质医疗服务的期待,为日后进一步扩大医院规模奠定坚实基础。西安国际医学中心人才的实力与积淀,应该会有一个艰辛的培育过程。
另一方面,重视优势医生团队建设,以促成国际医学中心提炼出标准化医疗产品的经验积累,这种标准化产品能让国际医学中心从单纯的业务项目走向多学科部分标准化产品+部分项目定制两种运营管理模式,让更多医疗需求用户能用得好也用得起,也为中心增加卖点并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利润。
第三点,依照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疗服务半径,亟需转移医疗需求用户注意力的由头。因为医疗服务有一个特殊的行业背景,就是医疗用户对民营医院缺乏信任。踏上征途的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路漫漫其修远。
对于资本方而言,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不再重塑昔日经营业绩的辉煌?这个追问是为了检验一家国际医学中心的综合实力,也能检验国际医学中心是否做好了达成更便宜更安全品质医疗服务目标的准备。
如果投资方对建立国际医学中心原因的回答,不再是重塑昔日辉煌,而是真正把用户需求服务体验场景当作探索的试验场,才是民营医疗国际化探索的意义所在。
作者 | 郭俊 主任医师、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 联系微信:GJ09265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