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想瘦?先来了解你是哪种胖

2019-07-19   承启医学

找到合适的减肥方式,远离减肥、复胖、再减、再复胖的梦魇。

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唐朝,已过去了一千多年。

当人们不再以胖为美,甚至肥胖发展成了普遍疾病时,“发胖”成了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忧愁。过于肥胖除了带来一身脂肪,还会带来成年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

这不是危言耸听。有80%的成年型糖尿病发生在肥胖者身上,只要体重能减轻10%,该病将会大大改善,甚至不吃药都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而高血脂症及脂肪肝(非慢性肝炎引起之脂肪肝),减肥后改善的效果更是显著,在减肥门诊经常能看到减肥前吃很多种药的患者,减肥成功后许多药都停掉了。

可见,减肥不仅可以使外表更美观,还能使身体更健康。可为啥有的人一减就下来,有的人啥招都上了,却仍然“喝水都胖”?精准医学时代,或许下文能提供些许精准情报。

有一种胖叫爸妈不让你瘦

小明外号“小胖墩”,从他记事起人们就是这样喊他的,让他恍惚以为自己真姓小名胖墩。爱美的他从小学开始便与“肥胖”做斗争,但身高和体重总是按着“胖墩”的模样等比例放大。

直到有一天翻看老相册,一度苦恼不解的小明才猛然顿悟——果然是亲生的啊!爹妈这辈子都不曾苗条过!

是的,肥胖有明显的家族性遗传倾向。影响程度从6%到85%不等,因种族而异。据研究推算,胖父母生下胖子女的机会高达80%,而瘦父母生下胖子女的机会仅10%。若父母一胖一瘦,子女肥胖的机会可能也很高。

是什么触碰了发胖按钮

减肥之路哪有“容易”二字,除了遗传性肥胖,还有各种表观遗传的肥胖突变基因在动摇人们“管住嘴,迈开腿”的决心。

就说小红,在豆蔻年华那是绝对和“胖”沾不上边的;一到而立之年,尽管维持着儿时的饮食习惯,却有明显的发胖趋势。莫非“中年发福”还能提前发生了?

这或许与一种名为Girk4的基因有关。美国科学家发现了Girk4基因与调节进食和能量消耗有关。该基因的正常功能被破坏,是20岁到60岁之间成人肥胖的潜在原因。

而说到肥胖基因,就不得不提MC4R和FTO这俩基因了。

MC4R是控制食欲的开关,负责提醒大脑“吃饱了”。若发生突变,无法正常工作,大脑就无法正常接收信号,人的摄食行为就会继续,吃太多的肥胖不期而至。

并且,相较于其他基因,MC4R 基因突变的影响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有研究表明,带有MC4R 基因突变的人比正常人群平均多了15磅(6.5公斤)。MC4R 基因突变还是引起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倾向的重要原因!

FTO 基因也不容小嘘,遗传了发生变异的FTO基因,就增加了肥胖概率。FTO基因在食欲调节和体重增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FTO基因突变会减弱餐后饱腹感,容易使人过度饮食,进而导致肥胖。

另外,代谢能力也会影响脂肪堆积程度。LRP1基因、APOE基因等若发生突变可能会降低脂肪代谢速率,让脂肪更容易堆积而日渐发胖。

除了个人主观意志,“迈不开腿”也有基因在作祟。研究发现,SLC35D3基因与体重指数BMI密切相关,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若缺陷,会导致基底神经节纹状体中的多巴胺I型受体的膜运输受阻, 使其信号通路受损,从而让人出现不爱活动的倾向。

更可怕的是,这些肥胖相关因素还可能会结伴出现,甚至带上极高的饱和脂肪酸敏感度、库存告急的瘦素,让人们对高热量、高脂肪等易发胖食物的欲望更汹涌,对运动健身的抵抗更决绝。

当然,以上仅是人类已知的肥胖相关易感基因中的一小部分。随着医学发展,越来越多的肥胖相关易感基因将被发现。

减肥,这辈子还有可能吗

“在我的祖传DNA里,有基因一言不合发生了突变,使得我的体重不得不增加5公斤。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只能胖。”

不不不,大兄弟先别放弃。

正是由于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种基因导致肥胖的原因,才让减肥变得有迹可循,让减肥不再是“玄学”。

精准的基因检测,能够知晓是否有携带肥胖易感基因,以及易感基因的类型及位点,能更确切知道肥胖类型以及饮食、运动等对肥胖的影响和肥胖带来的疾病风险。但肥胖通常是由多个基因相互作用而导致,还需全面检测才能打入敌军内部。

比如食物摄入倾向基因突变造成的肥胖,控制不住食欲,就不要强迫自己少吃,选择低热量食物即可,尤其是晚上加餐可选择一些代餐,即满足了口欲,又没太多热量;比如脂肪代谢基因差导致的肥胖,光在健身房撸铁是没用的,必须减少脂肪的摄入;再比如携带FTO突变的人群虽然食欲控制能力较弱,更容易胖,但通过有氧运动也更容易减脂;而若是“懒得动”的基因在作祟,“吃草吃成沙拉精”是没用的,还是该想点办法(朋友圈打卡、与好友下赌注……)尽量让自己动起来。

这么多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上面仅列出了小部分),还有与之相关的营养代谢基因,排列组合更是天文数字,并不是检测几个所谓的“肥胖基因”就能稿定的,并且检测结果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并形成完整的健康档案,后期进行一对一报告解读,才能给出专业的个性化科学减肥建议。

只有全面、准确了解自己的基因、体质,才能知道在瘦身时应该用哪些产品、选择什么样的饮食、做何种类型运动,才能找到合适的减肥方式,远离减肥、复胖、再减、再复胖的梦魇。

参考资料:

Luca A. Lotta,et al.Human Gain-of-Function MC4R Variants Show Signaling Bias and Protect against Obesity.Cell.

Zhang Z, Hao C, Li C, et al. Mutation of SLC35D3 causes metabolic syndrome by impairing dopamine signaling in striatal D1 neurons.PLoS Genet. 2014, 10(2): p. e10041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17-0011-x

https://mydnahealth.co.uk/saturated-fat-and-fat-overabsorbt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0524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MC4R,易感基因,基因突变,FTO,脂肪肝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