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也不敢这样拍!这是看到一条“感人”新闻后,一位医生同行的感叹。
媒体报道了《浙江一医生手术中突发心梗,坚持为患者做完手术》,浙江省桐乡市第二人民骨科副主任杨徐松医生在手术进行到一半时,接到“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指标明显升高,要求其必须赶紧联系心内科!”的电话。新闻说,病人的手术进行到一半,如果杨徐松选择放弃,医院里暂时没有其他医生能够顶替,对病人会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
坚持一个多小时后完成了手术,轮椅送入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立即进行了“冠脉支架植入术”。医生甚至告诉杨徐松,如果再晚来几分钟,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很显然,这样的一条新闻在医疗界引起巨大的争议。除了媒体表扬和感动,也开始出现了反思的声音。
有人说,如果病人因此出了什么问题,还一定要找医生的麻烦。我要是家属,绝对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投诉该医生。也有医生批评这个同行,认为其示范了一个坏的榜样。
面对这种表扬和批评的声音,应该如何判断呢?
媒体说,“这种尽职尽责的精神让我们所有医护工作者看到了平凡岗位上的大医风范。”。我认为,杨医生这种坚守岗位和以病人安全和利益为出发点,处理问题,这种职业精神是值得表扬的。
只不过,表扬归表扬。应该批评的,依然也应该批评。
从这个事件来看,从主刀医生、医院管理者、媒体、民众对“医疗安全和质量”这件事情,已经达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这是一件不可以接受的事情。
主刀医生,既然有胸部不适的症状,也完善了“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的检测,说明一开始就疑似心肌梗塞。也就是说,一开始这个手术原本是可以择期,规避这样风险的。
一个确诊心肌梗塞的医生,坚持要完成一台需要高体力负荷的手术,只要主观觉得我可以,就自己说了算。说明这家医院对医疗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是松懈的,没有处理这类事件的安全机制,处于自由状态。
一个有明显程序缺失甚至可能成为反面案例的事件,却被媒体一刀切地无限拔高成楷模和榜样,作为专业主义者,我们的媒体没有基本的常识把关,我们的医疗机构乃至心内科医生也没有严格的把关,所以才会让这样一条新闻出炉。
这样的新闻出炉,成为主流报道,是鼓励医生们都要学习这种心梗不下手术的职业精神?
记者把这样没有专业主义操守的最美新闻推向大众,大众会不会误解,心梗的医生也应该坚持把手术做完再下台?杨医生可以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
涉事的医生和医疗机构允许媒体这样报道宣传自己,也不进行专业的把关。是不是把这种严重失守视作为正常现象,这可能才是最可怕的。
好的制度、好的文化,应该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不鼓励鲁莽和愚昧的牺牲。体现在,有没有坚守专业主义,把医疗安全和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医疗安全规范的底线应该是——像疑似心梗这样的急症,医生应该离开岗位,接受治疗。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更是对生命负责。不能因为医生的主观愿望和态度,就可以轻易冲破这种底线。
安全底线有没有,就看有没有执行。在这里,有来自管理者的监督,执行,教育,批评,引导吗?答案是,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
一个社会,一个行业,有没有把尊重生命放在第一位?这种医疗文化和制度,是不是已经落地生根?
从这个浙江医生心梗不下手术台的事件中,可见一斑。
一种极度不尊重生命的行为,被主流媒体当成榜样和楷模来宣传,恰恰暴露了这种制度和文化的根本缺陷。
而且我相信,这绝非个例,雷无处不在。
因为,它不是一个环节失守,而是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失守,把关功能和识别能力基本丧失,变得麻木不仁,是非不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