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冰冰的病房诊室,行色匆匆的冷漠身影、浓重刺鼻的消毒水味,这是多数人对医院的印象。
它让人恐惧、无奈和不安,似乎来到这个地方,自我的潜意识里生命就被打了折扣。
致使在这种情感表现下,带孩子来医院看病除了孩子本身恐惧医院、恐惧打针吃药外,家属的压力也是超级巨大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儿科科室也成为了最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地方。
像孩子喊声疼,父母就对医生拳脚相加;扎针数次找不到位置,耳光就甩在了护士脸上等新闻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面对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人说,孩子本就是一个特殊群体,家长过激表现也应当理解。但是并不表示就认同这种做法,有的患者故意侮辱或者伤害医生,这就触犯了法律,理应按照法律规定来处罚,而有的患者只是因为言行不当与医生发生口角,这就需要加强沟通和教育。
而作为医生切记不能随意采取相关触碰底线的做法,这样反而会使医患原本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更脆弱。
下面要说的就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要拥有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通过这种精神缩小医患间的距离,重建昔日与病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尤其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就更加重要了,因为通过“人文关怀”可以集中体现医护人员对于患儿的责任心、耐心和对家属的尊重。
在和患儿进行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通过一些细节上的表现让患儿和患儿家属感受到医务人员的真心付出,并对自己的工作加以理解。
那么具体在工作中如何表现呢:沐峨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在日常工作中文明用语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儿科医生,他一个简单的小举动却让我永远无法忘记。当他让我儿子张开嘴说“啊”时,他看着孩子的口腔里面,用最亲切的口吻说:“我的天,我明白你的嗓子有多疼了。真难受,是吧?然后用小棉签取出口腔分泌物时,又说:“我们要看看是什么细菌让你难受,然后给你吃合适的药把它们消灭光!’随后转过身对我说"我想孩子患上了链球菌性喉炎。”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医生,如此温柔,让人心暖!
这是沐峨在医院调查走访中亲身听到患者的描述,可以说这位医生将“人文关怀”这四个字的含义表现的淋漓尽致。
医生通过安慰、激励、打趣的沟通方式,让患儿从心理上接受治疗,这样不但能提高平常的工作效率,还能让患儿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家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抓住患儿心理
由于小孩子天性就喜欢玩耍,所以在就诊或者住院期间提供相应的娱乐设施,病区走廊张贴各种卡通画、认圈识字表等,营造一份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如此一来可缓解患儿对医院的害怕以及疾病带来的痛苦。
小细节彰显大形象,沐峨通过以往的培训经验发现,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的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护理,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明显提升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了投诉率,同时也缓解了当下冷至冰点的医患关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