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邓剑云
这几日,宋慧乔与宋仲基的离婚、李晨与范冰冰的分手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不少网友因此感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2‰。
2018年中国结婚率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
结婚率走低,不仅是中国的现象,也是全球趋势。
“年轻人”被迫背起了这口“锅”,不断被责难“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怎么了”。年轻人的婚恋为什么那么难?
婚恋路上拦路虎:对未来的不确定
“广漂族”小Z说,见了(听了)太多婚恋不幸的“鬼故事”,缘起时都是你侬我侬,缘灭时大都是男悲女泣,害怕了。
“单身挺好。我单身,意味着不会有分手,不会有离异;我单身,一分一厘都是我的劳动所得,怎么花销全看我心情。然而,恋了、婚了,就给了别人闯入我生活、篡改我人生剧本的可能,太没安全感了。”小Z的心声,也是当前多数年轻人对婚恋的畏惧心理。
怕什么?三天五天一个必须送到位的节日礼物、每月必出的房贷、车贷、孩子的奶粉尿不湿、四位父母的生活补贴……
还怕什么?怕被出轨、怕家暴、怕婚姻不幸、怕照顾不好下一代……这“精神成本”的消耗比财务损失更难承担。
年轻人对婚恋的恐惧、不安、焦虑,多源于“听说”。
“当听说各种生活成本导致婚恋不幸时,哪怕占少数,他们也会望而却步。”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毛朝灼认为,让年轻人畏惧婚恋更直接的原因是父辈的婚恋关系不和谐,以及自己曾经不好的婚恋经历带来的影响。
“还有一些家长常把别人的婚恋变故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儿女们面前说起,这无形中也会令儿女建立不正确的婚恋观。”福州市中医院保健办主任、心理咨询室负责人张蕾提醒,一个人婚恋观的形成是耳濡目染的。
因而父母应以身作则,树立正面的形象,经营好婚姻;其次,要认识到每段婚恋关系、每个家庭状况是不同的,与另一半好好经营婚恋关系,婚恋仍会是美好的。
“婚恋对象能用土捏一个吗?”
“跟房子车子票子都没关系,没遇见想结婚的人,难道用土捏一个?”
“圈子窄,连个异性都遇不上,估摸着要等科技发展了,和AI谈恋爱了。”结婚率走低,相当一部分迟迟不婚恋的年轻人表示,
“并不是不愿意,工作‘996’,加上没有对的人,没能恋,更谈不上婚。”
“记得有个妈妈带着当老师的女儿来咨询,说从上师范学校开始到毕业,女儿的周围就基本是女性。
毕业几年了,她在工作上非常自信,可一和男孩子见面就怂,就不会讲话了,也不主动和人联络。”张蕾说起心理咨询过的一个典型案例。
而这类人群不在少数,在校时一心扑在课业上,走上工作岗位了,不懂如何社交或不屑于社交,圈子里的朋友只见少不见多。
福建省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红认为,交际圈子窄是很现实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可以主动改变的。
比如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像摄影爱好者团体、驴友联盟等,多与一些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相处。
其次,要清楚地认识到婚恋的对象当是合适的人,而不是按照某个社会标准评定的“优秀的人”,不高高在上地选择另一半。
当然,既不自视过高,也不妄自菲薄,努力提高自身的条件,让自己变得更有实力、更有能力,正所谓“花若芬芳,蜂蝶自来”。
另外,现在很多年轻人习惯被动地等待,希望对方先主动。
王永红建议,不论男性、女性,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应主动联络,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
婚恋观更多元两代人应相互理解、尊重
“某团解决了吃饭,某滴解决了交通,手机可以杀死所有的时间。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可以挣钱,你自己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经济体。”
“只有该结婚的爱情,没有该结婚的年龄。两个人在一起要彼此欣赏,并不是将就着搭伙过日子。”
“如果结了婚生活没有变得更好,那为什么还要结婚?”这些是一部分人的“独立宣言”。很显然,婚姻或者两性关系的诉求,已经从相依为命,变成了精神层次的追求。
同时,随着“男人挣钱养家、女人操持家务”社会分工的改变,女性的事业参与度越来越高,结婚生子不再是“生存必需品”。
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婚恋观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年轻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和社会对婚姻状况的宽容度相对提升。
“如果坚持自己的婚恋观,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而不是以晚婚或不婚等来隐藏自卑心理的借口,是无可厚非的。”张蕾认为,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选择人生的权利,允许孩子体验他们自己的生活。
同时,作为社会人也应担起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为人子女,应理解父母关心自己、担心自己在社会上独立无援、在生活中孤独无依的良苦用心。
王永红建议,常与父母沟通,主动和父母汇报自己目前的状态,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婚恋态度、自己的人生规划,让父母感受到你是一个心智等各方面都成熟的人,让父母放心。
婚恋是一种状态,在不同的心境下、不同情境下都可能发生变化,不必将晚婚或不婚等婚恋观作为必须死守的信条,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勇敢地迈入婚恋。
END
编辑:乔一
福建卫生报记者:邓剑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