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 | 他51岁获得博士学历 见证了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记者:王营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每一位科主任,都是从小医生做起,但不是所有小医生都能成长为科主任。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虽然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
科室内第一位外派进修的医生
在我国,呼吸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吸烟、雾霾、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任务日益严峻。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县及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呼吸专科医疗和学科建设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
陆益民,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副主任委员、昆山市医学会呼吸专业主任委员。
初见陆益民,他身上散发的医学专业性和严谨性深深打动了我,与院长这个称呼相比,我更愿意称他为“陆主任”。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陆益民
1987年陆益民到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至今已有32个年头。“刚来医院时,我在内科工作,当时医疗条件比较简陋,只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几个大的病区。那时候内科和儿科还是一个科室,称‘内儿科’。3年后,新成立了儿科病区。”讲起当年的细节,陆益民讲得清晰、详尽,像一位长辈给晚辈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
“1992年,我们医院内科开始分为两大病区:心血管和神经科、呼吸和消化科。1994年成立呼吸内科,我也是医院第一个去上海瑞金医院进修的医生,主要是去学习呼吸与危重症新技术,回来之后,就开始筹备这个科室的创建。”陆益民如是说。
“大内科是临床学科中的基础,而呼吸科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到感冒、咳嗽,大到肿瘤、肺癌,都是这个科室需要研究诊治的方向。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很多基本功都是通过呼吸科的一些临床技能来实现的。”陆益民表示。
目前,该科室长期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有合作,先后有2人出国进修;学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一直居于苏州市领先水平。
51岁完成了博士学历的提升
谈及自身的职称晋升之路,陆益民用“顺利”来形容。他话锋一转,每一位优秀的医生都要经历漫长的付出和艰辛,等有一天,渴望的成就摆在面前时,这份幸福往往又看得十分淡然。
要求别人提升自身学历的同时,作为科室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则。2011年陆益民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篇,2015年博士毕业及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1995年晋升主治医师,2001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07年晋升主任医师。近12年来,虽然主任医师的职称没有变化,但还是在不断努力。”陆益民介绍道,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他又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着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江苏职业健康学院的本科临床教学工作。
“临床医生一定要3条腿走路,看病、教学、搞科研。”陆益民强调。
32年的工作经历,陆益民见证了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呼吸病区刚成立时,病种比较单纯,主要诊治一些肺炎、哮喘等呼吸内科常见病,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展,研究的患者案例越来越多,现在能够开展肺癌、呼吸内镜介入的诊断治疗、呼吸危重症的抢救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方面的诊疗。目前科室能独立开展三级综合性医院一般技术的全部项目、重点技术的绝大部分项目。”陆益民成就满满地说,建科之初,医疗的基本条件差,外转患者多,现在疑难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都在90%以上。
目前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设有病床62张。现有各级医师19人,具有主任医师2人,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9人,住院医师2人;博士3名,具有硕士生导师1名,具有高校教师资质6名。2006年,首批被评为苏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并顺利通过了三次复审,2018年被评审为苏州市医学重点学科。
加强呼吸专科医联体建设
为加快推进健康苏州建设,建设苏州市慢性病的区域协同防治体系,苏州政府印发了《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倍增计划实施方案》。主要针对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病、全人群睡眠障得、中老年骨质疏松及骨关节、儿童哮喘等常见健康问题、成人“三高”临界等五大类问题,建立基于区域医疗中心的五大类健康问题,成立区域慢病防治指导中心。
“为了更好地落实苏州的‘531’工程,我们现在加大了慢阻肺患者的管理,不仅关注他们在医院治疗的效果,还要把家庭治疗纳入全程管理。”陆益民表示,医院正在探索建立“无病要防、急病更急、慢病更准、急慢分治”的新格局。
“整体来说,我国呼吸疾病防控现状并不乐观”。陆益民略表担忧,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危害认识普遍不足,基层医疗人员对呼吸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能力相对较低,治疗手段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水平提高的一个短板。
“人才培养、规范化科室的创建、呼吸专科医联体建设是未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方向。”陆益民指出,县级医院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桥梁,既要主动跟进一些国际研究的新课题,积极主动地与知名的、标杆的三甲医院以及国家级的呼吸病研究中心请教学习,引进新技术,提升新技能,努力打造成区域呼吸病治疗中心;又要带动县域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专科人才的培养,打造专病临床研究团队,达到慢病的规范化治疗、同质化管理。
下一步,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继续以PCCM标准为指导,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支撑点,提高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管理,增强科室综合实力,扩大科室在省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创国家PCCM优秀单位、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