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福建协和医院完成省内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今后这类患者迎来“心”希望

2019-06-19   福建卫生报

37岁龙岩男子阿亮(化名)的体内,正跳动着一颗“人工心脏”。

37岁龙岩男子阿亮(化名)的体内

正跳动着一颗“人工心脏”。

6月16日上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团队

为阿亮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手术成功。

据了解,

这是省内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今年3月,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启动“永仁心”人工心脏项目,公开招募患者。这是国内首个获批可植入式人工心脏临床试验项目,技术含量高,全国仅在3家医院开展,福建协和医院为其中之一。

166斤男子“求心”困难

37岁的阿亮患扩张性心肌病已经4年了。由于经济原因,他一直没决定要接受心脏植入手术。这些年,他的胸闷、气喘等症状反复发作,导致他每隔2~3个月就要住院一次。

近日,阿亮的喘气症状更加明显,不仅无法躺平睡觉,连快走都喘不上气,终于决定接受换心手术。

但又一个困难摆在医生面前:阿亮身高180,体重83公斤,需要一颗较为强劲的心脏才能负荷他庞大的身躯。在这样的前提下,阿亮很难找到匹配的供心。

▲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团队为阿亮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于是,他在福建协和医院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术。患者目前情况稳定,预计2~3天后出ICU。

左边为人工心装置,病人需随身携带。右边的装置负责采集数据。

洗澡时需戴防护套

生活一般不受影响

“人工心脏”

实际上指的是在人的原有心脏里植入一个“泵”,略小于成人拳头。它能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节律地收缩,不断泵出血液以供应人体的需要。同时,一根泵线从腹部延长,连接体外的控制器,给予电力支撑。

手术的主刀医生心外科陈良万教授介绍,“人工心脏”适用于:

1、心脏功能极差,处于濒危状态的病人;

2、经济相对困难,无法承受心脏移植后的排异药物费用的病人;

3、已经达到心脏移植指征,但始终等不到供体资源的病人。

植入人工心脏后,病人需随身携带一个10斤重的电池。除了不能游泳,洗澡时需要戴专门的防护套,不要接近高磁场环境等,生活一般不受影响。

供体不足

人工心脏或是未来趋势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力衰竭成为唯一呈增长趋势的心血管疾病。对于严重心衰患者,心脏移植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但因供体不足,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仅300例左右。

据了解,在福建协和医院,每年约有30人登记等待心脏移植,约有四分之一的人等不到心脏供体,最后发生心源性猝死。

“患者等待的煎熬和痛苦,我们感同身受,却也无能为力。”陈良万教授说道。因此,心脏外科专家们的梦想就是能找到合适的材料制造人造假体心脏,通过植入手术,让患者恢复各项机能。

而人工心脏可以延长这类病人的等待时间。心外科主治医师方冠华说:“人工心脏这种心室辅助装置有三种用途,一是为等待心脏供体的患者提供移植前的过渡支持。二是逆转心脏重构,提供心脏复苏支持。三是终点治疗,即终生心脏辅助。”

统计显示,人工心脏植入术后一年生存率和两年生存率为80%和70%。目前佩戴人工心脏者存活最久时间为12年。

据了解,福建协和医院为国内三家获批“人工心脏”的临床试验单位之一,现阶段接受人工心脏植入的病人可以免除约40万元的材料费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心脏预计下半年正式获批上市。

▲今年4月,福建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团队邀请EVAHEART植入型左心室辅助人工心脏的发明者山崎健二教授(前排左一)及团队来院进行学术指导。图为山崎健二与陈良万教授握手合影。(图转自福建协和微信公号)

在日本换个这样的人工心脏费用折合成人民币要160多万元。若临床试验成功并通过审批上市实现量产,将使其降低成本,让更多患者受益。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陈坤

编辑:小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福建协和医院,首例,患者,心外科,心脏,供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