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模式 用互联网手段破解早产儿随访难题
文 | 高雅静
6月13日,由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下简称“一妇婴”)主办的首届互联网+早产儿随访管理研讨会在沪召开,得到了来自全国26个省58家医院的新生儿科、儿保、妇产专家同道的积极响应。研讨会旨在探索建立互联网+新型早产儿随访管理新模式,推动早产儿随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解决早产儿随访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为早产儿家庭提供延伸健康服务,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远期预后结局,促进早产儿医学发展。
图源:活动现场拍摄
每年200万早产儿出生 随访痛点多多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克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1000克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 孕周<28周者称为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和超早产儿临床问题复杂、病死率高,是早产儿管理公认的难题,
在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早产儿出生,虽然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普遍建立和生命救治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早产儿能够存活下来,但是早产儿出院后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体格生长、神经发育、营养支持、心理情绪等……因此对于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就显得极为重要。
但目前国内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管理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一妇婴新生儿科主任刘江勤教授对此解释道,一方面因为医疗资源匮乏,难以延伸到早产儿出院后的长期随访。相较于常规的儿科门诊,早产儿随访门诊耗时更长,对一个早产儿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与咨询往往要花费数十分钟,很多医院没有足够的医生来开展这项工作。为了形成长期的连续档案,记录随访病历更是一项颇为繁琐的工作,要求医生极其关注细节,并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耐心。这对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其次是家长对早产儿健康管理知识缺乏了解。有的家长参与意愿不足,以为只要吃饱喝足就可以了,对早产儿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缺乏全面的知识,等到发现问题往往为时已晚。有的家长则显得过于焦虑,在没有得到良好引导的情况下,病急乱投医,往往过度治疗弄巧成拙。
引入互联网+ 解决随访老大难题
早在2016年,一妇婴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早产儿进行系统化的网络管理,将大量早产儿纳入系统进行互联网化的管理,采用创新的智能随访管理平台对早产儿进行全方位的随访和服务。一妇婴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表示,经过3年多的跟踪管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随访率达到80%,同时随访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众多早产儿的神经发育结局表现良好。
研讨会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我国著名新生儿专家陈超教授担任总顾问。会后,下一步将计划邀请国内具备较大早产儿数量、并已开展早产儿随访的新生儿科或者儿保科参与为期一年的精准随访,目标人群为极低出生体重儿,要求每年出院VLBWI超过50例,该群体一年之内的随访率达到70%以上;由上海贝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为有意向参与的医院提供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对入组的婴儿进行规范化的随访管理。BB-care高危儿随访管理系统是运用创新的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从医院管理高危儿患者的需求出发,整合门诊评估、患者管理和临床科研功能的专案管理平台。系统运用医患双向互动随访功能,整合家用生命体征监测硬件,有效解决患者依从性差、失访率居高不下的医疗难题。
“我们医院开展早产儿随访也有数年历史,未来希望通过该平台,结合早产儿生长发育的过程,制定个性化的随访管理方案,帮助家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陈晓霞主任如是说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张茜教授说,“完善的随访管理不仅有利于早产儿等危重新生儿院后的生长发育,对生命早期NICU的管理是否合理、科学和完善,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我们是河南省高危儿临床救治随访中心,每天要面对大量早产儿等高危儿检查、评估、随访及病历管理等繁重的工作,所以,更加期待创新的互联网+早产儿随访管理模式早日到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