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敏会长专访|不忘初心 让听力行业成为一个更好的行业
2019年6月9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听力协会主办的“2019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圆满结束。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几十位知名学者,在听力学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接地气的主题分享,会议内容精彩纷呈。
▲北京听力协会万敏会长
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的成功,离不开万敏会长及其团队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听力健康工作室有幸邀请到北京听力协会万敏会长作为采访嘉宾。
一起来听听万敏会长如何看待听力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
Q1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被称为中国的AAA大会,是什么驱动您和您的团队举办这个大会?大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您对大会的未来有哪些期许?
万敏会长:
感谢听力健康工作室关注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2015年我们开始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但北京听力协会其实于2011年就成立了。之所以在协会成立四年之后才举办第一次听力学大会,是因为我们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准备。
听力行业对行业学术会议的需求很迫切,此前很多企业只能去美国、德国参加会议。对于协会来说,也要有能力举办听力学大会,给参会专家、代表、厂商提供支持。经过4年的力量积聚,我们觉得条件成熟了,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
举办大会的初衷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行业有需求,作为行业协会是有责任为行业服务的。我们一直很关注行业最迫切的需求,并把服务有听力需求的人群作为最核心的目标。为了更好地服务有听力需求的人群,我们也需要给验配师、经销商、制造商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所以我们开始举办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
其实2015年很多人是在观望的,但当他们来到会场看到展台之后,会议还没开始,就觉得会议已经成功了。所以,我们很有信心未来去跟美国或德国的听力行业大会去PK。
Q2专业人员短缺是听力行业最突出的问题,从行业协会的角度,您认为如何缓解人才短缺的问题?未来会推动哪些工作?
万敏会长:
我们也认为行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短缺。虽然有些专家会说,听力行业缺钱。但我们认为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缺钱,很多问题也并不是钱能解决的,人才是关键性的因素。
我们有时开玩笑说,李嘉诚那么有钱,去投资做一个北师大,可能吗?他也需要人才、需要沉淀,所以仅仅用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听力行业也一样,因为开设相关专业的大学院校太少了,无法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大会上王树峰老师报告中提到,已经有40所院校开设了听力相关专业,相信未来这种状况或许会改善。
但是,目前从事听力工作的从业人员也是亟需能力提高和培训的。作为行业协会,我们会开展很多更偏向临床实践的培训,比如临床听力师沙龙、助听器验配师培训班等。每年的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之前,我们都会有小儿工作坊、老年人专场等,也是为了能更深入的为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学习平台。
Q3行业内目前认可的主要有三四级证书,行业协会在未来是否会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认证方面还有一些发力?
万敏会长:
从协会成立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从更多关注孩子的听力需求和康复教育方面入手,尤其在康复教育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深度培训。对于课程的设计,我们也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体系。
今后我们也会根据助听器验配师、听力师的需求,做深度的培训课程。当然,助听器验配师三四级考试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短短的10天,很难培养一个具备良好的实操和服务能力的验配师。比如IT行业,相比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很多人更认可微软证书。作为行业协会,我们有义务去做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Q4在中国听力行业,缺乏类似美国“Hearing Review”这样的专业行业媒体。您认为目前我们听力行业的媒体应该如何提高自己?
万敏会长:
从媒体来讲,其实我刚进入听力行业就创办了聋康网,但是聋康网主要是服务康复教师。我们也希望让家长、专业人员能有一个专业媒体平台,可以找到系统的、专业的知识。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听力行业通讯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但是,目前听力学领域在科普、宣传等方面其实是很弱的,也非常感谢WPP集团收购听力健康工作室,更系统、更专业地去做听力行业的媒体,影响更广泛的受众。作为行业协会,我们对此也非常支持!
▲大会现场
▲万敏会长和大会现场工作人员
听力行业正处在创新、变革的非常时期,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联结起来,才能更好地成长。正如万敏会长在大会开幕致辞中所说,“让我们继续向未来看,我们可以彼此联结,服务社会,赢得更多人,赢得公众,开启行业的新时期。”
图片来源:北京听力协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