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家长要跟孩子多沟通 不要以成人思维去“管教”孩子

2019
06/03

+
分享
评论
航空总医院
A-
A+
心理学上有理论认为,童年的各种经历往往影响每个人的终身。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又要到了,网络中自然应景的充斥着各种关于儿童的话题,许多成年人也忍不住调侃起自己童年的各种趣事,怀念、遗憾、失落、开心、羡慕等等,各种情绪五味杂陈。想来之所以即使成人了也依然这么关注“儿童节”,概因每个人都有过童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童年,每个人都有一份永远抹不掉的童年记忆。心理学上有理论认为,童年的各种经历往往影响每个人的终身。

当然,一般成人关注“童年”的重点肯定是各自不一样的,对于家中正有儿童抚养的家长,多半更关注孩子“童年期”的教育管理问题。今天中国社会,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似乎正是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近日有母亲因孩子的行为而倍感困惑,来寻求向心理医生的帮助。原来是她七岁的女儿在公众场合,当着众多家长的面,说她以后要和某个和她玩得很好的男同学结婚。家长们听了都忍俊不住的开起玩笑来,男孩家长当时哈哈一乐回答说好啊,也没认真当回事。小孩子说类似的话,似乎也挺常见,一般没人太会当真。可女孩妈妈却是一个非常认真的职业女性,听见女儿说这样的话,心里感觉非常尴尬,虽然当场没做什么反应,事后却很严肃的批评女儿不该说那样“荒唐”的话。严令女儿以后不许再说这样的话,也不许再和小男孩玩耍。但女儿的回答却更加让她感觉崩溃。女儿回答说“好,以后当着你的面我不说要和他结婚了,但我去学校和他说”。于是妈妈开始担心自己七岁的女儿是不是有早恋倾向,是不是心理不健康了等等。对此她希望得到心理医生的帮助,是否能改变孩子的“荒唐”言行。于是心理医生和小女孩的妈妈有了以下的对话:

心理医生:你知道孩子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吗?

妈妈:不知道。

心理医生:那你担心什么?

妈妈:这么小有这样的想法,不是很严重嘛。

心理医生:你担心会有什么严重的问题?

妈妈:……?

心理医生:那你觉得孩子说的“结婚”的意思与你想的结婚的意思一样吗?

妈妈:这……应该不一样吧?

通过谈话可以很明确了解到,妈妈完全是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去认定孩子表达的意思。其实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理解,小女孩所表达的想与那个男孩“结婚”的愿望,只不过是反映她很喜欢那个男孩,愿意更多的和那个男孩子一起玩耍的心情。七岁的孩子完全不可能有妈妈的观念中,结婚是涉及爱情、家庭甚至于性等等复杂关系的意识。所以小女孩完全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斥责自己,又为什么不允许自己再和小男孩一起玩耍的要求。于是表达以后不再当着妈妈的面说,但会背着妈妈说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以为,不在妈妈面前再说这样的话,妈妈就不会生气了。她哪里知道,这样的回答反而让妈妈产生了更严重的担心,恐惧孩子今后会不会对自己撒谎,会不会当面一套背地里又一套,变成一个不诚实、爱撒谎的孩子,会不会……。反正孩子确实无法理解自己的什么错误,让心爱的妈妈如此的不满甚至愤怒。其实生活中对于儿童的许多这类“幼稚言行”,一般的家长听了多半哈哈一笑,权当孩子不懂事的玩笑。但也有许多非常爱孩子的家长,却按成人的理解对待孩子的“幼稚言行”,做出非常强烈的反应。部分家长更可能因觉得孩子的言行荒唐,简单粗暴的训斥、禁止孩子,甚至对孩子暴力相向。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阻止孩子,使孩子向家长期待的“好”的方向发展,更可能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反而成长为家长心中最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儿童”。

儿童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揭示,所有人的心理都是从简单幼稚到逐渐复杂成熟的过程。如果不了解这一规律,一味以成人的思维去“管教”孩子,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失败的。每一个真心爱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成人思维去关注孩子的言行,更不能仅仅以家长的权威去“管教”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无论大小,都有其独立的人格个性,其人格个性和成人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各种心理需求。如果其心理需求长期被压抑、被剥夺,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会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异常。

现今社会中越来越多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甚至犯罪问题,虽然原因复杂,但和他们早年家庭生活中遭受的各种心理创伤是有必然关系的。如前述小女孩希望获得友情、玩伴等的心理需求,如果总是被压制、被剥夺,孩子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早恋女孩,又或者成为性取向异常等其他心理行为异常的孩子。正确的方式,妈妈首先应该耐心了解孩子提出“结婚”意愿的真实述求是什么,并结合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情况,指导孩子如何理解、处理友情、爱情甚至婚姻等关系。如此,才能引导孩子逐步沿着家长希望的方向发育成长,并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家庭关系。

其实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随时都存在着许多令家长们困惑甚至不满的儿童言行,家长如何正确理解孩子心理需求,做出合理的反应,确实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问题。很多家长可能困惑于自己又不是儿童教育专家,更不是心理专家,无法了解那么多儿童心理、教育等专业知识,做到十分理想的处理好孩子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儿童教育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成为一个好家长,把孩子抚养成一个心身健康的孩子,每一个家长都需要不断自我学习,提高自己认识理解孩子及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但是只要每一个家长能放下头脑中抚养孩子就是“管教”的陈旧观念,用足够的耐心去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指导,使之得到合理的满足。那么亲子关系的会变得融洽,沟通交流也会变得顺畅,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才能减少甚至消失。

了解到这些不同的概念和要求后,小女孩的妈妈豁然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日常管教,确实存在管得多、要求多、禁令多、理解少、沟通少、引导少的倾向,以致自己越来越焦虑孩子今后的教育,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和自己对抗。因此,如何努力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争取对孩子理解多、沟通多、引导多、管教少、要求少、命令少,对每个家长都是一个艰巨又必须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孩子抚养成一个心身健康、人格健全,对社会、对家庭有益的人。祝天下儿童们节日开心快乐,更祝儿童的父母们充满信心,克服儿童成长中遭遇的各种难题,使孩子们向着我们期待的美好方向成长成才。

(航空总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 喻小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心理医生,思维,管教,孩子,儿童,家长,言行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