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综述:乳腺癌临床管理应该使用“亚洲剂量”
前些年心血管领域被曝出:跨国药企“忽悠” 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盲目大剂量。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系统研究,加上一些跨国药企受利益驱使忽悠,国内医院普遍按照欧美制订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大剂量开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损害患者健康。
近日,一篇刊登在著名杂志《JAMA Oncology》题为“Insights Into Breast Cancer in the East vs West”的综述表示:亚洲人群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的流行病学、肿瘤特性以及宿主生物学都与西方人群有一定的差异,但亚洲人对BC的临床管理都基本沿用西方的研究和数据。若在体型相对娇小的亚洲女性身上按照西方标准固定剂量给药,将会带来更高的药物毒性。
流行病学方面的差异
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数据库统计(GLOBOCAN),东亚的总年龄标准化BC发病率39.2/10万,东南亚为38.1/10万,还不及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西方国家的一半(图1)。从1990年到2008年美国的BC发病率维持在稳定水平或下降,而亚洲的发病率却正在迅速上升。在新加坡和中国城镇,1990年到2008年的BC发病率每年呈2%的速度上涨,而中国农村和日本的上升速度更为迅猛,分别是5.5%和6.0%。目前BC已经成为亚洲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国家,如日本、中国、新加坡等的女性群体中最常见癌种。
图1:年龄标准化的世界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亚洲BC的年轻化是其相较于西方的最突出流行病学标志。在患有BC的亚洲女性群体中有40%小于50岁,而在西方国家该年龄段比例只有大约20%。更为特别的是,在中国、香港、台湾、日本和韩国的女性BC集中在45到49岁爆发,而美国的发病高峰主要在70岁。
肿瘤特征方面的差异
BC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组织学形态相同的肿瘤,其分子生物学改变不尽相同。不同的分子分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的敏感性。基于基因表达谱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基础提出的BC分子生物学能够较好地反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一项研究中,对来自78名中国汉族人和97名意大利白人的原发性乳腺肿瘤的基因表达和小RNA(microRNA)图谱的分析发现,他们的转录组图谱很相似。但通过PAM50固有亚型分析发现肿瘤亚型普遍度却不尽相同,中国汉族人的管腔B型比例(29%中国汉族人 vs 16%意大利白人)和HER2的过表达(22%中国汉族人 vs 12%意大利白人)都相对较高,而管腔A型(27%中国汉族人 vs 51%意大利白人)却比较低。通过电脑模拟分析也再次证实,白种人的管腔A型在其他癌症分型中占主导地位(图3)。
图2:东西方乳腺癌特征的可能差异
此外,有研究还发现亚洲女性肿瘤TP53突变和APOBEC3B等位缺失的频率更高、以及更加活跃的免疫微环境。
遗传易感性差异
BC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其家族遗传性早就被人们认知,遗传性BC约占所有BC的5%-9%。30岁以下的患者中约25%-35%有基因突变。BC的易感基因对BC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大家熟知的BRCA1和BRCA2这两个易感基因外,一些特定位点的SNPs(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对BC的发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在BC患者中,BRCA1/2突变的发生率在亚洲和白人人群中也相当(估计为每个基因1%到4%)。值得注意的是,与白人群体相比,东亚人群中BRCA2突变总体上似乎比BRCA1突变更为常见,在白人群体中,BRCA1突变可能与BRCA2突变一样常见或更频繁。
一项针对8085名未被选择的中国BC患者的研究发现,9.2%的患者存在致病突变,其中BRCA2突变的发生率几乎是BRCA1突变的两倍(3.5% vs 1.8%)。在韩国,日本,亚裔美国人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截止目前,已经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发现了170个SNPs与诱导BC相关。这些SNPs在欧洲血统人群中占家族性BC相对风险的14%,而在东亚人群中仅占10%。这也表明不同人种间SNPs对BC的诱导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药物效应和药物遗传学在种族间的差异
亚洲与西方女性BC在流行病学、肿瘤特征以及遗传易感性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也意味着亚洲和西方女性BC患者在治疗是也会出现不同的药物效应。有研究表明,东亚患者对包括卡培他滨(capecitabine)在内的氟嘧啶(fluoropyrimidines)耐受性更好;美国患者发生3 - 4级胃肠道毒素中毒的可能性大约是东亚患者的3.5倍。与氟嘧啶相反,亚洲患者对多烯紫杉醇(docetaxel)的耐受性则相对较低(表1)。
表1:不同种族对乳腺癌细胞毒性药物和内分泌治疗的反应存在差异
尽管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的耐受性和疗效没有明显差异,对8项临床研究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的亚洲患者发生3级或以上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略高。
表2:分子靶向药物在乳腺癌的耐受性的种族比较
亚洲地区BC发病率的迅速增加已成为一个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在很多时候临床管理却忽视了亚洲人种与西方人种的遗传病学、肿瘤特征以及遗传易感性方面的差异,惯性沿用西方的用药剂量,这也无形之中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负担。
参考文献:
Yap, Y.-S., Lu, Y.-S., Tamura, K., Lee, J. E., Ko, E. Y., Park, Y. H., … Lee, S.-C. (2019). Insights Into Breast Cancer in the East vs the West. JAMA Oncology, 1–8. https://doi.org/10.1001/jamaoncol.2019.0620
Tian C, Kosoy R, Lee A, et al. Analysis of East Asia genetic substructure using genome-wide SNP arrays. PLoS One. 2008;3(12):e3862. doi:10.1371/ journal.pone.0003862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I, Siegel RL, Torre LA, Jemal A.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68(6):394-424. doi:10.3322/ caac.21492
Ferlay J, Ervik M, Lam F, et al.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Cancer Today. Lyon, Franc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8. https://gco.iarc.fr/today. Accessed December 1, 2018.
SungH, Rosenberg PS, ChenWQ, et al. Female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mong Asian andWestern populations: more similar than expected. J Natl Cancer Inst. 2015;107(7):djv107. doi:10.1093/jnci/ djv107
编辑:Rachel
审核:Jason Sanchez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