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指南发布的前因后果
2019年4月26日,新版CSCO黑色素瘤指南更新,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将肢端型及黏膜型黑色素瘤单独成章,MED24特邀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学术秘书,CSCO黑色素瘤青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斯璐教授为我们揭秘新版指南背后的故事。
/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指南发布的前因后果/
斯璐:肢端和黏膜是亚洲或者说是中国特有的两个亚型。此次CSCO黑色素瘤指南为什么要将两个亚型单独成章,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今年国际上的NCCN的黑色素瘤指南,改版成了皮肤型黑色素瘤的指南。
以往NCCN指南的黑色素瘤包罗万象,并将肢端型、黏膜型的黑色素瘤都囊括在内,但是近些年由于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在国际上的呼声越来越大,所以国际上黑色素瘤的同道也认为,他们的指南并不能够包括肢端型和黏膜型的一些特殊诊断和治疗,所以他们今年特意把肢端和黏膜的位置就空出来了。
那么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谁?
其实是让给了亚洲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来做这一块的肢端和黏膜的亚型诊治内容,所以借这个契机,本次CSCO黑色素瘤指南将肢端型和黏膜型单独成章,并作为重点来谈,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在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的带领下,我们十几年一直专注于这两个亚型的工作,从诊断到手术到辅助治疗到晚期治疗,已基本成型。
并且已经有了一套关于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诊治的系统内容,所以借着这两个契机,我们将肢端型和黏膜型作为此次指南推广的一个重点来进行。
/中国的黑色素瘤指南与国外指南有何差异?/
斯璐:CSCO指南分为I、II、III级推荐,但其中的I级推荐中并非完全像国外指南一样,将循证医学证据放在第一列。
尤其是在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两个亚型中,国外基本上相关的研究较少,所以此次CSCO的黑色素瘤指南的特点有3个:
第一,结合并吸取了一部分NCCN指南的国外经验;
第二,对于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方面,更尊重中国数据;
第三,更加考虑到了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药物可及性问题。
/黏膜型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策略推荐/
斯璐:在皮肤型黑色素瘤中,高剂量干扰素是金标准。2011年发表的论文也证明,在肢端型黑色素瘤使用高剂量干扰素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办法。
但近几年皮肤型黑色素瘤有几个趋势:第一,PD-1单抗去做辅助治疗;第二,在BRAF突变的病人中使用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
在黏膜黑色素瘤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发现,针对黏膜型黑色素的辅助治疗,初步发现化疗优于干扰素,优于观察,当时是一个II期的临床研究。
随后在去年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中,证实化疗优于干扰素,所以目前针对黏膜型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化疗更优。
当然PD-1单抗上市后,它的辅助治疗会不会优于化疗, 目前还没有进行头对头研究。
去年开始的一项关于PD-1单抗对照干扰素的临床研究,早期结果显示,PD-1单抗并没有优于化疗,所以就目前来讲,在黏膜黑色素瘤当中还是会更倾向于用化疗来做辅助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