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1亿年轻人面临听力受损风险 当心中招
都说不放假的节日
是没有灵魂的节日
五一假期即将开启
也给节日注入灵魂
在这个美好的小长假
去听一场期待已久的演唱会
去看一场百年经典的老电影
放松身体 治愈心灵
巴!特!
我们的耳朵却一直在工作
节假日也还在高强度运转
……
戴上耳机听音乐是年轻人的消遣方式
有着便携、时尚的外表
Ipod等随身听设备的魅力
让全世界的年轻人为之折服
然而
随身音响让生活越来越精彩的同时
竟然在不知不觉间成了听力的“隐形杀手”。
如果听不清
实在太伤神
……
比如,在电影《夏洛特烦恼》里
大爷因耳背让“寻找马冬梅”徒增艰辛
耳背听不清的情节
在电影里是挺好笑的
可放在生活中
耳朵不好使
听力下降带来的困扰
这事儿可真不小!
1
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在声音从自然环境中传送至人类大脑的过程中,人耳的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外耳
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对称地位于头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它既能抵御外来物体以保护外耳道和鼓膜,还能起到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声音并导入外耳道的作用。
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声波传送到内耳。
内耳
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耳蜗是被颅骨所包围的蜗牛一样的结构,将中耳传来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电冲动传送到大脑。
当我们拍拍手,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就产生了声波,声波随着空气到达外耳,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鼓膜。引起鼓膜和听小骨的振动,振动的力量被放大后传递到耳蜗中,内部数以万计的毛细胞受到触动,把电信号通过神经传输给大脑,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2
造成听力受损的五大诱因
先天遗传:
据有关资料统计,先天性耳聋占耳聋病人总数的一半。目前,我国新生儿中患有先天遗传耳聋的比例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
自然衰老:
年龄是导致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赋予我们听力的毛细胞和神经细胞只在胚胎发育期生成,我们每人每只耳朵从出生就有大约15000个毛细胞,看上去超级多,但这些毛细胞一旦损坏,是不能再生的。人一过20岁,听毛细胞就开始了老化和减少,由于一般损失的是超高频区,我们在生活中就不易察觉到。中年之后,可能损失到了语言区,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耳背”,甚至语言功能变差。
噪声损伤:
噪声会伤害听觉毛细胞,人们在强噪声环境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
让人意外的是,生活中不少能发出响声的小物件,其分贝数都可达到噪声标准,比如家长们常用来逗孩子的音乐摇铃、拨浪鼓,如果婴幼儿长时间接触这类玩具,尚未发育完善的听力,有可能受到损伤。
药物中毒:
目前临床上发现能引起耳聋的药物有百余种,常用的耳毒性药物有:庆大霉素、链霉素、速尿、奎宁(抗疟疾药物)等,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病原菌感染:
许多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内耳病损,导致双耳或单耳程度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或前庭功能障碍。
3
拯救突发性耳聋有“黄金期
近日,吴女士在下班回家路上,突然感到右耳传来一阵嗡嗡声,随后右耳听力丧失,几乎听不见外界声音。经诊断,她患上的是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
出现上面这些症状时,一定要及时治疗,治疗黄金时间是24小时之内,最好在2周之内就诊,治疗及时,治愈的可能性有60%-70%,但拖到三个月以上就可能造成终生耳聋。
检查听力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有人都应该不定时检查自己的听力,尤其是那些听力损失风险较高的人,如50岁以上的成年人、在嘈杂地方工作的人、长时间高音量听音乐的人、以及曾患有耳部疾病的人。
4
哪些用耳习惯会影响听力?
掏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耳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 ,其神经系统非常敏感,顾客能在酥痒、紧张、刺激的体验中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松。
但很多人都忽视了:掏耳过程中的风险,远比给人带来的舒适感要大得多。如果正在掏耳朵的手不小心被碰撞,很有可能造成鼓膜破损。
鼓膜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外耳道收集的声音、产生的振动传到中耳听骨链上,如果鼓膜穿孔了,这个作用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声音产生的途径就没了,但是声音还可以通过骨头传导到内耳产生声音,所以即使鼓膜穿孔了,也不会导致全聋,在听骨链和内耳没有损伤的情况下,鼓膜穿孔对听力的影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鼓膜穿孔面积的大小,穿孔面积越大,对听力的影响越大。
但鼓膜穿孔后如果再进了水,极有可能诱发中耳炎。因此,建议有过鼓膜损伤或者中耳炎病史的人,避免水上运动,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少让洗头洗脸的水进入耳道,比如洗澡时,可以用护耳罩起来,一旦进水,立即用棉签吸干。
此外,掏耳朵还有可能引发外耳道炎、外耳道霉菌感染。外耳道乳头状瘤等。所以,耳鼻咽喉科医生建议大家不要自行掏耳朵,耵聍(俗称耳屎)会随着人的咀嚼动作自然脱落,实在有不舒服、堵塞感,可以去医院清理耳道。
有些新手妈妈感到劳累的时候,会采用平躺的姿势给宝宝哺乳,殊不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
咽鼓管连接耳内鼓室和鼻腔,婴儿的咽鼓管相对较短,角度相对较平,容易造成奶汁通过婴儿短平的咽鼓管刺激中耳,增加患中耳炎的机会。同样道理,捏着孩子的鼻子喂水喂药,都容易造成液体呛入鼓室,造成感染。
60法则
使用耳机的“60法则”
戴上耳机听音乐是不少年轻人的消遣方式。遗憾的是,日常“耳机不离身”的年轻人却正面临着听力受损。
又想享受音乐的乐趣,又想保护好自己的听力,该怎么做呢?专家给出的建议是:遵守使用耳机的“60法则”。
“60法则”即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内;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连续使用耳机不超过60分钟,让耳朵适当休息。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有啥区别?
对已有听力障碍的人群来说,选择合适的听力辅助设备,是帮助他们重回正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助听器是帮助提高听力的仪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可以使比较弱小的声音经放大后传到耳机,使本来听力下降的部位借助放大作用而听到声音。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而耳内式又可分成普通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
耳背式助听器适用于各类听力损失者,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传音器、放大器、电池及音量调节、接收器等均装在呈长钩形的小盒内,外形纤巧,依赖一个弯曲成半圆形的硬塑料耳钩挂在耳后,外壳可借用皮肤或头发的颜色加以掩饰,放大后的声音经耳钩通过一根塑胶管传入耳模的声孔中。
耳内式助听器是一种微形助听器,外壳根据患者耳样定制。放大器、传音器和接收器全部放在定制的外壳中,能全部放入耳甲腔。外部不需要电线或软管,较隐蔽和轻便。
深耳道助听器是目前体积最小,最隐蔽的助听器。根据使用者的耳道定做,声音放大性能更接近于正常人。它置于耳道深处,外观上几乎看不出来,极大满足了使用者对自身外观形象的要求。
人工耳蜗是声音信号处理器,能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听神经能识别的电信号。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
听力障碍的患者,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器材,并且人的听力状态不停在变化,配备和调试,都要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切勿自行网购或在小店购买,以免对听力造成更多损伤。
武汉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专家团队
欢迎大家留言
小编和专家期待和你的互动
我们比你更关心你的健康!
—END—
监制:夏家红 王继亮
内容来源: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
转自: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荆楚大医生》
编辑制作:聂文闻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