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CSCO结直肠癌指南更新最全解读!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与2018版相比,今年的指南中大约有25处更新,主要涉及:影像、病理学、外科、辅助治疗、放疗及内科治疗。在内科治疗,特别是晚期转移性肠癌病人的内科治疗更新最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袁瑛,对指南做了详细且清晰的解读。
/ 结直肠癌指南更新要点 /
1.新增影像报告标准化模板
在影像方面,新增了直肠癌影像报告标准化模板,目的是告诉影响检查的人员,在用影像手段去评估直肠癌时,报告中应该包含哪些因素,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决策。
指南建议的报告内容包括:
-直肠癌的位置,距肛门的距离
-肿瘤侵犯的深度以及和周围结构器官的关系(T分期)
-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N分期)
-以及周围的血管侵犯,特别是壁外血管侵犯的情况
-环周切缘
-非区域的淋巴结转移,肝、脏、腹膜、肺等远处转移情况
-在影像学上发现的血管和肠管的解剖变异等
2.使用NGS测序需要注意资质
基于二代测序技术(NGS)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这一事实,病理学专家特意在今年的指南备注里提到:临床医生在选择使用的时候,必须去选择那些已经获得认证的NGS平台和检测产品,来确保检测结果的正确。
3.非转移性患者辅助治疗分层
3.非转移性患者更新诊断和辅助治疗
在结肠癌术后辅助治疗中,指南针对Ⅱ期患者的治疗进行了更加仔细的描述:
根据dMMR状态、T分期以及是否有临床高危因素,把病人分成低危、普危和高危,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并对不宜使用的辅助治疗药物进行了罗列。
-低危:T3,dMMR——不化疗
-普危:T3,pMMR,无临床高危因素(穿孔、出血、淋巴结清扫个数受限,神经脉管侵犯等)——单药氟尿嘧啶
-高危:T3,pMMR,有临床高危因素及所有T4病人,无论是dMMR/pMMR——首选两药化疗
4.重点:转移性患者的治疗更新共8处
-在转移灶潜在可切除组,对RAS/BRAF全野生型患者进行了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的分层
-在转移灶潜在可切除组,RAS/BRAF野生型且原发灶位于右半结肠和RAS/BRAF突变型FOLFOXIRI+/-贝伐珠单抗由Ⅱ类推荐改为Ⅰ类推荐
-在姑息治疗的一线治疗,对RAS/BRAF全野生型患者增加了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的分层
-对不适合化疗的MSI-H/dMMR一线治疗患者和所有MSI-H/dMMR二线及以上的患者,增加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 Ⅱ级推荐
-针对BRAF V600E突变的二线及以上的治疗,新增「伊立替康+西妥昔单抗+维莫非尼」三药联合的 Ⅱ级推荐
-瑞格非尼推荐剂量递增的治疗方法:第一周80mg/日,第二周120/日,第三周160mg/日
-增加了呋喹替尼作为三线治疗的ⅠA类的推荐
-在晚期病人的治疗, 增加HER2以及NGS检测,鼓励患者参加临床研究
5.直肠癌的治疗更新
对T1以及T3,4的患者,经过新辅助治疗后,如果获得了cCR(临床完全缓解),观察和等待策略作为Ⅱ级推荐。
/ 上面看不懂?没关系,看下面的专家解读 /
1.为什么治疗结肠癌要分左右?
对于潜在转移灶潜在可切除的病人以及姑息的一线治疗病人当中,首次在表格里增加了「原发灶部位是位于左半结肠还是右半结肠」这个进一步的分层因素。
右半结肠在解剖位置上指的是升结肠,盲肠;左半结肠包括了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左右并不仅仅意味着位置的不同:
右半结肠腔粗大,肠内粪便为液状,这段肠管的癌肿多为溃疡型或突向肠腔的菜花状癌,很少环状狭窄,故不常发生梗阻。
左半结肠肠腔较细,肠内粪便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硬。左半结肠癌多数为浸润型,常引起环状狭窄
左、右半结肠癌的明显异质性,意味着在治疗预后和复发后的生存上均存在差异。
左半和右半问题困扰临床医生多年,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指南做出了推荐意见,这次是首次把左半右半写进了CSCO的指南当中,但是仅仅限于潜在可切除的病人和姑息一线治疗的病人。
2.纳入中国自主研发新药
呋喹替尼作为中国自己研发的一个小分子口服TKI,与去年11月份在中国正式上市,在今年的指南当中,在三线治疗中作为ⅠA类的最高级别的证据级别推荐,建议呋喹替尼成为三线标准选择之一。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仅局限应用于小部分患者
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面,肠癌不如黑色素瘤,也不如肺癌进步快那么,数据多。2015年的6月份ASCO会议,肠癌拥有了自己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数据。
但从现有的数据来看,肠癌中主要的受益人群依然是MSI-H,即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人群,但是这部分人群占肠癌的比例非常低,大概只有5%左右。
------------------------------------------------------------
MSI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是微卫星不稳定,分为:
-高度不稳定(MSI-H)
-低度不稳定(MSI-L)
-稳定(MS-S)
MMR(mismatch repair)是指基因错配修复功能,分为:
-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
-错配修复功能完整(pMMR)
人类错配修复基因(MMR基因)经转录翻译后可表达相应的错配修复蛋白,MMR蛋白表达缺失可造成细胞的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导致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发生,约15% 的结直肠癌由MSI途径引发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和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代表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所产生的结果,但它们代表的临床指导意义非常类似, MSI-H可以被认为是等同为dMMR‘
-----------------------------------------------------------
剩下90%以上的微卫星稳定的病人,到现阶段为止,还没有充分的依据能够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受益,所以今年的指南在MSI-H的病人上作为推荐。
现在有很多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比如用传统的化疗与PD-1抗体的联合,以验证是否能使更多的MS-S的病人能受益。
对于MSI-H的病人,一线头对头的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K药)和标准化疗+靶向研究正在进行当中(KEYNOTE-177研究),这个研究的结果会告诉我们,对于MSI-H的病人在一线初次治疗时,应该选择传统的化疗+靶向,还是直接选择Pembrolizumab,这些重要研究都在等待当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