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注射不植入的生物起搏器最新动物研究
【背景】右心室(RV)起搏诱发的心肌病(PICM)在植入右室(RV)电极的患者中发生率约有30%,本研究评估了RV PICM猪模型中用生物起搏器恢复前向传导的长期效果。
【目标】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前向生物起搏是否可以阻止RV PICM。
【方法】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猪,设定的2个实验方案均将转录因子T-box 18(TBX18)注射到希氏束区域:方案A试图阻止PICM,方案B试图逆转PICM。方案A,我们在房室结消融后注射表达TBX18(或报道构建体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载体,观察动物8周。方案B,通过使用房室结消融和4周的右室起搏建立起PICM,再将将TBX18注射到希氏束区域。
【结果】方案A,TBX18生物起搏有优异的变时支持(62.4±3次/分对比50.4±0.4次/分; p = 0.01),较低的备用起搏器使用率(45±2.6%对94.6±1.4%; p = 0.001),射血分数更高(58.5±1.3%对46.7±2%; p = 0.001)。方案B,两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周后,RV PICM是明显的; 随后的干预导致更高的平均心率(56±2次/分与50.1±0.4次/分; p = 0.05),较少的备用起搏器使用率(53±8.2%对95±1.6%; p = 0.003),注射TBX18的动物与对照动物相比,射血分数更高(61.7±1.3%对比49±1.6%; p = 0.0003)。
【结论】在临床前的猪模型中,通过TBX18生物起搏恢复前向传导可以预防和逆转起搏器诱导的心肌病。
【晨读感悟】
把TXB18打入希氏束就是所谓的生物起搏器。从研究结果看,注射后,心率增快,起搏器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射血分数更高。如果这是真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把TXB18注射到希氏束区域,重建前向传导的话,起搏器都不用装了。
附网上关于生物起搏器的资料:
2014年7月16日,美国科研人员给猪的心脏注射一种基因,成功培育出可以治疗心律异常的“生物起搏器”。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研究负责人、美国锡达斯-赛奈心脏研究所所长爱德华多·马尔万在电话记者会上说:“我们利用微创方法首次培育出一种‘生物起搏器’,并证实这种新的起搏器足以维持日常生活需要。这也是首次在活体动物中‘重编程’心脏细胞,有效地治疗疾病。”
健康心脏依靠体内自然产生的“起搏器细胞”工作,这些细胞处在心脏内一个被称作窦房结的极小的区域内。窦房结就像一个节拍器,可以让平时的心跳保持在每分钟60到100次。而一旦窦房结功能异常,人们就会出现心律异常。
在最新研究中,马尔万等人把一种叫做TBX18的基因注射到6只猪的心脏内,从而使一种本来不参与控制心律的心脏细胞转变成为“起搏器细胞”。这些猪都存在名为“完全心脏传导阻滞”的心律异常问题,但在接受基因疗法治疗后,原本应该减慢的心跳恢复正常,其效果持续两周时间。
猪的心脏在许多方面与人的心脏类似,因此这种叫做“体细胞重编程”的技术可能同样适用于人。首先从中受益的可能是两类人,一类是植入电子心脏起搏器可能发生危及生命感染的心律异常者,另一类是患有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胎儿。研究人员说,“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只要注射基因就能挽救性命,而不用植入仪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