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多媒体 展示危重患儿立体转运网络 | 宣传我最强
一、宣传背景
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全国都存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每千名0至14岁的儿童平均拥有的儿科医生数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儿科医生缺口在20万名左右。
三年前,湖北省内儿科规模最大的武汉儿童医院,牵头启动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建设。截止2019年4月,已有186家单位加入联盟,在省内及周边“抱团”摸索推行儿科分级诊疗、资源共享,其规模全国少见。
在湖北儿医联盟内,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危重症患儿的双向转诊工作。危重症患儿在联盟内及时上转,可积极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让更多患儿有了求生机会;恢复期患儿下转,可以充分利用各基层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武汉儿童医院先后开通救护车载“儿童移动远程监护病房(移动NICU)”、空中(直升机)直升机转运,覆盖陆空的联盟儿科急救平台建立,在城乡间架起“生命通道”。
截止到2019年2月底,联盟内成功上转患儿5402人次,危重症患儿达73.5%,其中转运车转运危重患儿665人次,救护车里程超过20万公里,覆盖89家医院,转运重症患儿的数量(18年比17年增长22%)和覆盖医院范围均逐年增长(18年比17年增长15%)。
2019年,联盟还将重点推进高铁转运,利用高铁转运准点、迅速、便捷的优势,打造联盟危重症立体转运网络。
一切为了孩子健康,让孩子看病就医的路更畅通,武汉儿童医院的这些改善医疗服务、促进分级诊疗的作为,彰显着一所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动作为和责任担当。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能在多个重量级媒体平台展示这一独特的危重症患儿立体转运网络,一方面可以周知信息,让更多患儿有新生的希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展示医疗机构的正面形象,引导充满“正能量”的舆论氛围。如何能达成这些效果?武汉儿童医院从三个维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二、宣传渠道
(一)转运报道突出“急”,直播+多媒体图文报道,引导社会正面舆论。
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是武汉儿童医院转运团队的“日常”。2018年3月8日,家住恩施、6岁的男孩嘉豪呼吸困难,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儿科被诊断为塑形支气管炎。该病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因为该院没有特殊设备,无法完全清理堵塞物。孩子已是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还有左肺不张、纵膈气肿、皮下气肿、尿潴留等多种问题。病情危重复杂,处理棘手,作为湖北儿科联盟医院的成员,该院向“领头羊”武汉儿童医院发起求援,要求转院。
时间就是生命!转运途中花费的时间越短,生命的机会就多一分。而从恩施到武汉,汽车转运时长至少要8小时,动车至少需4个半小时,民航客机又没办法携带庞大的呼吸机等生命体征维持设备,而医疗救援专用直升机转运全程只需2小时,方便快捷安全。考虑到病情危重、转运风险巨大,武汉儿童医院立即商讨用直升机转运方案,开始做相关准备工作。
这是湖北首次通过专业“空中120”转运危重患儿。可想而知,孩子病情的变化、直升机起飞、空中情况、降落都牵动着人们的心。
根据这一次新闻事件的特点,武汉儿童医院宣传科设计了“现场直播+多媒体图文报道”的形式。一方面,医院与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中国交通湖北频道、武汉新闻综合频道、武汉交通广播、经视直播、澎湃等近十家主流媒体合作,先发布预告,对新闻事件进行“预热”。直升机一落地,多家媒体就在现场开展直播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观看人数近500万人次;另一方面,宣传科也提供了大量现场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除直播外,图文报道也顺利登上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中央级媒体平台;次日,几乎本地所有传统媒体,如《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都对此次转运进行了头版大图导读,内页大篇幅全方位的报道,近30条来自各大媒体的集中报道,受众达数百万人次,这次报道为医院的转运工作赢得广泛赞誉。
(二)转运报道充满“爱”,去第一现场写报道,凸显医务人员正面形象。
冷冰冰的数据无法让人感动,有细节、有温度的故事才能引发人们共鸣。要立起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干巴巴的“摇旗呐喊”是肯定不行甚至引人反感的,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来凸显医务人员对孩子们的爱。
2018年6月3日,一名在黄冈出生的早产宝宝,出生3天无法进食,出现呕血、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当地医院紧急求救。
如何能写好转运故事?深入一线必不可少。之前,宣传科工作人员已经多次体验过转运救护车,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如在不停晃动的车厢内,几乎一半的医护人员都晕车过,有的甚至连黄疸都吐出来了,为了转运,医护们出车前不敢吃东西,常常一饿就是大半天;晕车让他们冷汗直流,但他们一路保持操作或抚慰的姿势,完全顾不上自己。
当晚,武汉儿童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一起,再次在深夜坐上了去黄冈的救护车。就是在颠簸的救护车上、在紧张的转运和救治现场,工作人员亲眼见到护士把双手伸进温箱,用轻捧着宝宝的身体,让宝宝保持蜷缩状态,安抚宝宝,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把宝宝捧回了武汉,最后两只胳膊僵硬得动弹不得;曾凌空主任为争取抢救时间,施展精湛的“盲插”技术;他的一句“乖乖,坚持一下,我们马上就好”被现场视频被记录下来,这句暖心的话,打动了无数人。
因为我们在第一现场,收获的极具现场感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记述,生动再现整体故事和细节,展现医务人员对孩子们无私的爱。4日凌晨,这名危重宝宝被转运回了武汉儿童医院,孩子转危为安。
本次报道首先是与连续十五届上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楚天都市报》合作独家首发,以“温箱边的守望者”为系列报道栏题,连续刊发一周的联系报道,对转运团队群像进行重磅打造。后期持续聚焦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微信健康中国、人民网、新华社等多家重量级媒体也对此进行连续报道。这一系列报道热度从2018年6月延续到年底,前后累计近百条报道。仅新华社的一条视频加文字的消息,观看人数就达47万人次,系列报道累计总阅读人数超千万人次。
武汉儿童医院:温箱边的守望者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0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share/3741294
(三)转运报道还需“升”,对其意义提炼升华,展示医院分级诊疗成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湖北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新生儿医疗资源紧缺,基层接诊危重新生儿时常常束手无策。武汉儿童医院在联盟内开展对危重症患儿的转运,是进行医疗“精准扶贫”的一种方式,能让更多周边患儿有了新生的希望。
但是,转运是起点,并不是终点,其背后的更大意义在于改善医疗服务,促进分级诊疗,助力基层提升儿科力量。其实,自2009年起,历时9年,武汉儿童医院派出12批共计50多位医护专家“常驻”通城县人民医院,帮助他们筹建新生儿科,该科2014年获评湖北省儿科临床重点专科,成为咸宁市唯一的儿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如今,通城县人民医院承担着全县及周边县市新生儿的急救工作,通城全县新生儿死亡率由2008年9.2‰下降至2017年2.5‰。通城模式不断在荆州、黄冈等地区复制。
此外,开展“百名高级医师培训班”毫无保留培养基层儿科骨干。如今三批基层骨干结束了学习,不仅能独立开展工作,还能带教基层其他医生,让常见病多发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造福基层儿童,实现真正的分级诊疗。
如何通过宣传报道来体现这一意义,就需要对转运及相关工作进行提炼和总结,向更偏重理论性、思考性的医疗专业类媒体投稿。相关报道多次刊发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媒体《健康报》,《新生儿的“守护天使”》甚至登上《健康报》头版头条。
三、宣传效果:
2018年6月5日以来,《楚天都市报》前后4周大篇幅重点报道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转运团队,讲述该团队医务人员吃苦耐劳、不计回报,长途跋涉最终救治成功多例小患者,将患儿当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竭尽全力不放弃一丝生命火苗的故事。长江日报、湖北日报、凤凰网、健康中国、腾讯网等媒体争相聚焦,获千万网友关注,新华社两次报道,健康报头版头条刊登事迹。
医务人员“不忘初心敬畏生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尊重生命、不离不弃的精神获得广泛认可,形成较大社会影响,该团队入选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8”年度感动人物候选人,荣获第三季度“荆楚楷模”、第三季度“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