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经济杠杆作用 案例之一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绩效考核就是通过设定各种考核指标,并将其与经济利益挂钩,使得目的、观点、理想不同的个人与科室,奔着一个目标做事,实现医院的发展战略。要用经济杠杆来拉动,用经济利益去引导大家做某事或者不做,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迫,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就是满足患者需求,把端正态度、服务患者作为第一位,提高患者满意度。
案例一:海边有一个小岛,非常贫穷,岸上有一个大城市,非常富有,岛上的百姓上岸或者城里的人去海岛都要坐小船,非常不方便,如果能够建一座桥,交通方便了,双方可以互通有无,小岛上的居民就会很快富裕起来。因此,村长请来一个建筑师准备建一座桥,当设计草图、施工方案和工程预算出来以后征求全岛居民的意见,居民分成了两拨,一拨同意建桥方案,另外一拨不同意这个建筑师的方案。这时,村长并没有采取强制的行政命令硬行建桥,而是采取了利用经济杠杆的原理来引导这件事。他设计了这样一种机制,同意建桥方案的人掏钱组成业主合伙人团来建桥,桥建成以后业主过桥永远免费,不认同建桥方案的人不掏钱建桥,桥建成后他们过桥就得交费了。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同意建桥的人的资金不够建桥,为了把桥建好,他们需要进行融资,把自家的土地和房产抵押给其他不看好这个方案、不愿意掏钱建桥的村民,通过借钱来弥补工程款的缺口。不认同该方案的村民就变成了类似银团的贷款人,他们接受抵押物并收取利息,但前提是桥能建成。桥建不成的可能性,使得贷款者的日子非常难受,他们把要承担的风险化作更高的利率和更苛刻的放贷条件,这种苛严境遇使得贷款人一定会反复推敲、筛选建筑师的建桥方案,严加审查,建筑师承受了更多的压力,要在一群说着外行话的业主的吵吵嚷嚷声中施工,节约成本,最后建造了一座坚固可靠的桥。在这个过程中,糟糕的建筑师会被淘汰,不切实际的方案会被修正,最后桥建好了,建筑师一定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如履薄冰。相应的,如果村里有一群没有尽到监管责任、过分热情而疏于审查的反对者,人云亦云且随波逐流的支持建桥的村民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成就一个蹩脚的建筑师的糟糕作品。最后的可能结果是,桥也建不成,谁也过不了桥,一拨人资不抵债、留下一堆债务,另一拨人空有一堆债权却无处讨债。
此案例在医院管理中同样适用,它充分体现了绩效管理的经济杠杆的“指挥棒”作用。医院的绩效管理需要以满足患者需求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为目的,用经济杠杆做指挥棒协调各科室共同完成符合国家医改政策的绩效目标,实现医院发展的战略升级。
2019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特别竞技赛案例征集火热进行中!戳此了解更多大赛详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