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有效缓解率超95% 这个团队保育治疗全球领先
文 | 朱丽娜
元宵节过后的一天,木木(化名)和她的丈夫抱着刚满月的孩子来到陈晓军教授的诊室。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产后随访,它意味着,曾经罹患“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双重打击的木木,不仅成功控制住了病情的发展,还保留生育做了母亲。
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5年来,该院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保育治疗622人,有效缓解率超过95%,其中有70%的患者来自外地。这些都得益于陈晓军和她的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团队,多年来的一系列临床诊疗创新,既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也为患者带来福音。
上海市疾控中心统计资料显示,子宫内膜癌已成为上海发病率第一的妇科肿瘤,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有生育需求的适龄女性因罹患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面临两难:到底是“切”还是“保”子宫?保子宫还能不能生孩子?陈晓军教授认为,“全子宫切除是公认的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首选治疗方式。然而,在一定前提下内膜病变可以实现完全缓解,部分患者仍有生育的机会。”
团队攻克医学难题,保育诊疗缓解率全球领先
陈晓军介绍,子宫内膜病变虽然看上去是子宫内膜的问题,其背后却隐藏着卵巢功能失调及机体内分泌代谢障碍等复杂的病因,因而判断患者能否保留生育功能,精准评估至关重要。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在各个科室间来回奔波,但因各科室之间信息不全、缺乏沟通,影响诊疗效果。
图片 | 医院提供
2015年,国内首个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成立。陈晓军团队创新医疗服务模式,逐步建立了一支涵盖妇科肿瘤、妇科病理学、影像学、宫腔镜、辅助生殖、乳腺科以及妇科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的诊疗团队,通过规范化诊疗、整合式管理摸索出一条条解决之路。
团队创新性地提出许多临床治疗方案,例如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在直视下既保护正常内膜又彻底切除病灶,随即采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将疗效提升至95%以上。此外,团队结合影像学检查优势,采用九宫格方法标记病灶部位,在这一提示下,采用宫腔镜标尺进行确认,定点切除。针对促排卵伴发内源性雌激素上升诱导病变复发的难题,团队采用包括低剂量孕激素连续应用以及曼月乐环带环促排卵措施,将妊娠率提升至53%,同时降低复发概率。
图片 | 医院提供
数据显示,该团队专病门诊量的逐年上升,2018年达到6240人次。五年间,团队为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保育治疗622人,有效缓解率达95.7-97.4%;在该院生殖中心辅助治疗患者妊娠率达53.8%,这些临床成果在国际领先。
然而,对于子宫内膜病变保育治疗患者,实现病变的缓解仅仅走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不采取预防措施,内膜病变又很可能会卷土重来。针对这一特点,团队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微信群: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保育患者微信群及术后患者随访微信群,医生24小时在线,若有时间随时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答疑解惑。
红房子诊疗规范业界推广,带动长三角妇保发展
陈晓军所带领的这支平均年龄仅36岁的年轻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带动了多学科团队中各亚专科的不断突破:为更清晰地显示宫腔病变,放射专家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尝试调整核磁共振扫描轴向,以此增加肌层、肿瘤信号对比;病理专家不仅局限于定性诊断,还对病灶的大小、位置进行判定,结合免疫组化等方法对疗效进行精准评估;辅助生殖专家为了将促排卵治疗时内膜病变复发风险降到最低,不断改进用药策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些临床探索正转化为宝贵的经验,形成可复制的规范诊疗常规。基于国内对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重视不足、疗效不显著的现状,陈晓军团队建立起了“子宫内膜病变筛查流程”、“子宫内膜病变评估和治疗策略”、“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系统”等一系列内膜病变诊治的红房子规范。
例如,诊刮是诊断内膜疾病的最常用方法,但往往带来剧痛,导致正常内膜过度损伤,国际常用的子宫内膜吸取活检还未在国内普及。为此,团队结合自身研究结果,推广子宫内膜吸取活检技术,用于一线筛查。该技术可明显减少患者痛苦,费用低廉,手术时间短,还可在不取环的情况下取样,总体诊断符合率85.7%,其中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敏感度达到100%。
现在,这项技术推广至泛长三角地区的12家妇幼保健院,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手段的提高,带动长三角妇幼保健技术的一体化发展。
对于陈晓军团队而言,为患者带来切实的诊疗效果是最值得骄傲的事,她坦言:“我们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妇科肿瘤患者都能保住她们的生殖器官。”
2019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特别竞技赛案例征集火热进行中!戳此了解更多大赛详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