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再放开 专科医疗未来如何走
近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总局等18部门共同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运营高水平全科诊所,建立专业协作团队为居民提供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
《方案》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在眼科、骨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以及中医、康复、护理、体检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
从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看,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医院数达3.2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072个,民营医院20404个。与2017年11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109个,民营医院增加2291个。
对比从服务量来看, 2018年1-11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5.4亿人次,医院32.3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27.6亿人次,同比提高4.0%;民营医院4.7亿人次,同比提高13.6%。社会办医的增长速度超过公立医院,但服务总量的差距仍旧较大。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领域的政策,开办民营医院的政策逐渐在松绑,门槛也在不断降低。但是在医保政策、税收政策、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医疗技术准入等方面,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立医院和社会力量办医相互补充,构成了医疗服务的整体力量,提供着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从国外的经验看,在新加坡、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政府提供非营利性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私人医生提供营利性医疗保健服务。
在新加坡,病人有充分自由,可以随意选择任意一家医疗机构就诊,同时必须支付费用。服务的标准越高,其相应的费用也就越高。把高价住院服务“推向”私营医院,让公立医院保留低价住院服务,进一步推动公、私两面的分工,私营医院就医效率更高、服务更好。
在日本,国民看病选择更多的还是私人诊所,日本最多的也是私人诊所,占医院总数的80%以上,几乎覆盖了日本每一个地区。日本的综合医院主要是负责重大疾病、疑难杂症,私人诊所则是负责常见疾病以及一些基础检查,当有私人诊所解决不了的疾病时,再到综合医院就诊。
在中国香港地区,采取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二元医疗体系,由公营和私营医疗系统采取双层医疗架构。香港公立医院公平性高、高福利、低收费、公益性强,但是等待时间长,效率比较低。私立医院环境舒适、效率高,病人在私营诊所可以自主选择医生,诊疗时间也有弹性,私立医院还是有很大的需求,香港市民普通门诊看病不少选择私营医院或诊所。
随着《方案》出台,将督促各地落实社会办医疗机构跨部门全流程综合审批指引,精简优化审批流程。未来国内在社会力量办医方面,会进一步降低社会办医门槛,繁荣社会办医的市场,发展一批具有品牌的服务机构。
目前,国内社会办医水平参差不齐,在眼科、口腔、医疗美容等领域形成了一些品牌机构,技术能力较强,也形成了系列服务标准。但更多的民营专科仍旧经营困难,病人来源十分有限,专家队伍缺失,技术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力量办专科医疗还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回归医疗的本质
丽塔 E•纽默奥夫、迈克尔N•艾布编著的 《医疗再造:基于价值的医疗商业模式变革》,清晰的描述了医疗机构更加注重服务的质量而非数量,去繁从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服务更完善。目前,国内的医疗行业开始变得越来越透明,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精明,在复杂的医疗服务上消费者可以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医疗价格的不透明、消费昂贵和高风险、疗效不明确的医疗服务将受到较大冲击,如何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疗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应该是医疗的本质。
过去的10年,是中国医疗专科市场资本化最快的10年,通过新建(BT\BOT)、重组(ROT)、控股(TOT)和多轮融资,形成了一些专科医院和专科连锁机构,这些资本化的专科也逐渐暴露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技术能力的不足,第二次就医的患者比例仍然偏低;一些机构营销的开支越来越大,靠营销吸引患者而非通过医疗质量的品质取胜;专科医院的医疗服务标准缺乏,类似的技术在不同的服务不同,机构收费也不一,价格不透明,患者缺乏信任度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了当前社会力量办医的发展定位问题。因此,推动专科医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能过于依靠资本化和营销手段,更应该回归到医疗本质,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疗效和越来越透明的信息,提升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增加患者的吸引力和黏着度。
提高运营管理能力
民营专科医疗运营管理人才匮乏,家族式管理影子严重,医院领导人思想落后,专业化管理水平比较弱,不少是外行管内行,在医疗质量安全、技术和科研能力、学科管理、绩效评价与考核等方面,与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差距较大。随着民营专科医疗的发展,需要社会办医改变思想,引进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在医疗质量安全、技术和科研能力上加大投入,提升专科医疗的科学化运营水平。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分级诊疗、药品零加成和严格医保控费等政策制度全面展开,按照扩大增收来助力医院发展的传统模式受到较大的冲击,利用成本管控来提升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的路径越来被公认。民营专科医院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生存和发展,还需要做好成本管控,这也是民营专科医院管理者需要掌握的关键路径。
解决民营医疗的人才问题
民营医疗机构的人才是一个短板,社会办医的最大的困扰是后备人才不足,尤其是难招到水平高的专家人才,民营专科医疗人才基本呈现“一老一小”的局面,以退休老专家和低学历年轻人为主。从一些数据和研究看,特别是随着人才争夺战的愈演愈烈和医生多点执业的推进,医务人才出现了高流动性。但是目前的公立医院没有去编制、社会化,在第一个执业点受到公立医院的众多限制,公立医院在职的专家人才很难流动到民营专科医疗机构,只有从政策上让医生成为“自由人”,才能有更多的医生自愿到社会办医的民营专科医疗机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