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千万条 安全第一条 走路一滑倒 亲人两行泪
己亥年正月大雪将北京变成北平,大家喜迎“瑞雪”的同时,也要警惕积雪路滑带来的出行困难和跌倒摔伤风险。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日全国仍有部分地区持续降雪。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张嘉主任医师提示,防摔、防骨折,尤其是老年人的相关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专家介绍:张嘉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擅长 : 四肢骨关节创伤,骨折脱位多发伤,复杂疑难骨折陈旧性骨折,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脊柱压缩性骨折,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系统治疗。
老年人骨折, 怕是要摊上“大事儿”!
雪天路滑,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神经肌肉调节能力差、视力下降等因素 ,相较于年轻人更容易摔跟头。摔得轻的算“捡便宜”,摔重了就会骨折。伤筋动骨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大创伤,除病痛折磨和行动不便外,还可能引发合并损伤(如肋骨骨折可能会刺伤胸膜和肺,造成气胸风险;脊柱骨折则可能压迫到神经等)、下肢静脉血栓和远期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风险、泌尿系感染风险和褥疮风险等)。
对于原本就年迈体虚的老年人来说,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说一千道一万,为防止“摊上大事儿”,防摔、防骨折、骨折后正确急救和恢复期的正确护理是重中之重。
关于骨折,你需要预习这些功课
老年人骨折多发于脊柱、髋部、腕部和肩部,骨折的内因主要是自身骨质疏松,简而言之, 骨头太脆,一摔就碎 ,所以强筋健骨是必修课;骨折的外因主要是跌、撞、碰、摔所引发的外力作用。因此,雪天行路需谨记:
道路千万条,
安全第一条。
走路一滑倒,
亲人两行泪。
并非所有的摔倒都会引发骨折,但是当跌撞部位出现疼痛,不能动弹,甚至本来两节的胳膊腿变成三节时,多半就是骨折“来敲门”了。
救护车抵达之前,如何有效急救?
1、 针对那些比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骨折 ,第一处理原则是 “先复苏后固定” ,即先做专业的心肺复苏然后再固定患处,积极联络并等待专业救援。
2、 针对一般的四肢闭合性骨折 (没破皮没出血), 可以选用木板、雨伞等长于关节且坚固的物体 ,用绳子绑到患肢旁侧起到固定作用,进而交由专业医生进一步处理。
3、 针对开放性骨折 (破皮出血),切勿着急把脏污的骨折端复原归位或随便用毛巾抹布等擦拭伤口,以免加大感染风险。 应使用无菌纱布或绷带进行止血操作,然后加压包扎和固定 。
【专家提醒】 对脊柱骨折患者的急救, 需在搬运时让患者的脊柱成一个整体 ,而非分段、分截翻转。最忌讳由一个人搬运或拖拽患者,至少需要3个人协调一致,使患者以正确姿势翻转,否则造成脊柱扭转或弯曲,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二次损伤。
老年人骨折的治疗原则
简而言之,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正确护理是基本原则 。
功能复位是有一定标准的 ,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复位以后应进行加固,以便开展下一阶段的功能锻炼;功能锻炼需遵医嘱进行,一般来说, 10—14周后,下肢才能适度负重,4—5个月、甚至半年后才能恢复正常运动。总体来看,骨折的恢复和软组织挫伤不同,需要漫长的时间,也需要在骨科医生和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伤筋动骨一百天”, 卧床期间的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为预防肺部感染,应坚持翻身拍背来促进排痰;为减少泌尿系感染,应让患者多喝水、多排尿;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勤翻身,以防止褥疮的产生和加重;可借助药物和辅助器械来防止血栓形成,前提是必须遵医嘱进行。
【专家提醒】 大雪虽好,可不要贪玩呀!要积极强筋健骨,减少雪天外出,认真做好防摔、防骨折攻略,祝您健康赏雪,健步晚年!
文字整理:刘晓坤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制/姜玉新 主编/陈明雁
编辑/王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