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啥是佩奇》背后 看精神慰藉在养老产业的重要作用和未来趋势

2019-01-31   肖海峰

中国的养老机构服务模式还处在建设和探索阶段,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开拓思路,在精神慰籍方面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手段。

最近,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一则叫《啥是佩奇》的视频刷屏?《啥是佩奇》是张大鹏执导的贺岁片《小猪佩奇过大年》先导片, 2019年1月17日播出后迅速形成病毒式传播,瞬间感动万千网民。

该短片讲述了农民李玉宝为孙子全村寻找“佩奇”的故事。临近年关,眼瞅三岁孙子要回村过节,李玉宝却难为坏了,孩子想要一个佩奇,可啥是佩奇?一头雾水的他借村里的喇叭问了一圈,得到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说是直播网站性感女主播,有人拿出同名洗洁精,还有人说是棋牌的一种。兜兜转转,懵懵懂懂,最后李玉宝用鼓风机自制了一个“佩奇”。

《啥是佩琦》背后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啥是佩奇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归亲情、拥抱亲情,正是这一中国所特有的情感共鸣,所以才使得视频一经发布即击中了无数人的感性神经。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论城市和农村,老龄社会到来后人们需要面对的还有很多,不仅仅是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还有老年人的“老有所医”,要高度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精神慰籍。

1月26日,中国首部《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下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提到,2018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我国健康期望寿命首次超过美国。中度和重度失能老人对心理咨询/聊天解闷的需求占比分别达到89.9%和89.4%。

在城市和农村空巢现象特别多,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方面的慰藉,进而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精神慰藉现在成为一种朝阳职业,关注老年人情感需要对于保障其安度晚年更具意义。

本人参观过德国、日本的养老机构,这些养老机构在精神慰籍方面有很多的办法和手段,重视入住老年人与家属维系亲情感情交流的纽带,24小时全年365天随时欢迎家属来访,并设置了家族用厨房、会见客厅,为远道而来的家属提供客房。一些养老机构按照住宅型进行规划设计,在运营上体现多元化的服务,突出“家”而非“养老院”的特点,在“大家庭”里,不同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的老人,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服务。

本人也到过国内不少养老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真正较好做到精神慰籍的少之又少。一些子女将重度失能的老年人“一送了之”,也存在着老年人多年没有见过子女的现象,所有的照料都由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承担,失能的老人身边最亲近的人往往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

中国的养老机构运营模式还处在建设和探索阶段,需要不断深化对养老产业的认识,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开拓思路,在精神慰籍方面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手段。

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机构运营模式

中国目前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社会养老”模式为辅的双轨并举。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兴办养老机构,推进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呈现了国家或集体兴办、集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办、民营资本兴办等多种运营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在解决老年人集中居住、统一管理的社会化服务问题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在规划建设和运营中,要解决老人的家庭生活氛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居家养老,虽然有家庭的氛围,但是存在这年轻人有财力而无精力照顾家中老人的矛盾,还存在着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新思想观念与传统行为的矛盾问题,也就是《啥是佩琦》短片中的观念冲突。因此,不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会养老”,必须既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氛围,又能够让老年人享受到养老机构的社会化服务。

提供更有质量的社会养老服务

养老产业被公认为一个朝阳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无疑将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养老产业化、老年医疗产业化、老年教育产业化、老年精神慰籍产业化等等,可以看到是一个商机无限、空间广阔的“银发产业”。

但是,由于目前支付方式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国外养老服务的支付通过政府、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进行支付,个人负担的部分相对较低,而国内目前的支付多数通过个人或子女,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十分有限,这就造成难以持续性支撑养老产业的发展。因此,除了社会福利事业的投资外,还应该重大发展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将保险与养老服务对接,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打破传统“养老院”的范畴,让更多的家庭和老年人能够接受社会养老的服务。

重视养老机构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中国的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处于“硬件”设施差,“软件”服务也跟不上,多数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护理人员,几乎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出身,多是下岗女职工和农村妇女,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缺乏行业的指导和行业管理,更谈不上提供心理疏导解决老年人的精神慰籍需求。

日本的《护理保险法》规定,在养老机构中,每3位入住者必须配备1名护理士资格的专业人员。护理士和护士是不同的专业,护理士都是来自于大学福利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还要定期接受专业的培训。因此,国内要重视养老机构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技术和能力,建立养老服务和精神慰籍服务的标准,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养老服务。

加强社会层面对精神慰籍的约束作用

目前国内不少地方开始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慰籍,纷纷出台相关法规强调精神慰籍。比如浙江、辽宁等地,出台地方法规,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人。这些地方体现了对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视,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健全立法,结合道德规范鼓励社会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引导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慰籍,树立科学的养老观和孝文化,形成敬老、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局面,提高子女对老年人精神慰籍的自觉性,加强代际间的情感交流。

不断拓展养老机构的精神慰籍服务

开展精神慰藉服务,不仅仅要满足于使老人吃好、喝好、住好,还需要注意老人的心理护理,充分了解老人的精神需求,开发和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改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断满足老人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使他们身心健康愉快。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使老人摆脱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融入社会,再次接触社会,让有精力、体力的健康老人做有利于社会的益事,提升他们的自尊感和成就感,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针对部分老人孤独感、寂寞感等问题,可以允许社会介入,主动邀请高质量服务人员和志愿者,通过与老人聊天解闷,思想交流,情感咨询等方式,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

对于子女对老人的探望,养老机构可以制定相关探望频率标准,强制要求子女必须在可容忍的时间范围内看望老人,例如一周至少三次,增加子女与老人的情感交流,提高精神慰藉效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佩奇,趋势,慰藉,老年人,慰籍,养老,老人,机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