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地般的非洲医院 看医药分家

2019
01/22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非洲行医,实行医药分家,利好了满大街的药店。然而公立医院却成了空架子,没药房、没耗材库。

文丨林奕彬

抢救的病人看上去约 30 来岁,腹部微微隆起,身体显得苍白,没有一点血色,没有一点儿神志地躺在病床上,产科的马努埃医生正在给病人做着胸外心脏按压,想来是宫外孕破裂大出血休克了。我赶忙打开抢救箱,拿出工具给病人做了气管插管。“氧气在哪里?”我呼喊着。

“病房没有氧气!”马努埃医生一边上下起伏按压病人心前区一边说。我觉得无语了,这么若大一个科室,怎么连最基本的氧气都没有。产科的本尼多主任拿着皮囊接上了气管导管帮忙捏着做人工通气。

“肾上腺素!”我对马努埃说。

“家属还没来到医院,没有药!”

我听完已经无力抱怨了,赶忙从自己的麻醉药箱里翻出仅有备用的两支肾上腺素,这是我从驻地里要来的应急抢救药。“静脉针在哪里?”我一边抽药一边问。

“在右手上,但是没有用,堵了。”一旁的护士说。

我已经彻底折服了。二话不说掀开病人的衣服,定位找到了病人的心前区,直接从心前区扎针把肾上腺素推入心脏,马努埃医生继续做胸外心脏按压。注入的肾上腺素效果如何,没有任何的监护设施可以显示出来,我只能摸着病人的颈前动脉感受着,心跳微弱地出现在指尖跳动。我让马努埃医生暂停胸外心中按压,看着手表,计数着指尖下颈前动脉的搏动,30,40,50次/分钟,心跳频率没有继续增加。我抽取了两支阿托品往气管导管里注射,以便让药物通过肺泡粘膜吸收入血液循环。两分钟过去了,病人微弱的自主呼吸开始出现,但还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本尼多主任继续捏着皮囊。

护士终于在病人脚上建立了一管输液,眼看生理盐水快输注完了,我问道:“有没有其他液体可以用的?必须马上给病人输血。”在场的人都没有任何反应,一个年轻的护士站过来我身边悄悄说:“病人的家属还没到医院。”

“血库呢?可以跟血库紧急备血过来啊!”

我身旁的年前护士摇了摇头,使了眼色,更加低声说:“没血!要家属当场抽血才行!”

我的天,病人都大出血休克成如此了!才 30 来岁的年轻病人,难道就要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她出血出到死去?

这医药分家的制度,实施得可真够彻底!即使是应急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使用的药物,亦无预存。遇上如此种紧急抢救情况,医生手里无药可用,无血可输……即使华佗在世,亦无可奈何……

话说这医药分家,我在非洲行医,也是适应了一段时间。医院病房只提供一张铁架床,患者来住院,每天只需交纳500西非法郎的床位费 (500西非法郎折合人民币5.5元)。医院里也没有药房、耗材库,患者治病所需的一切药物、液体、注射器、胶布等等,均需医生开了清单,交由患者到医院外的药店购买,带入医院里使用。这要是遇上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医生开出去的治疗清单,患者可以按清单悉数购买。然而经济条件好的患者,更愿意到私立医院就诊。

前来公立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是非洲贫苦阶层的人民。以至于大多数情况下,公立医院的医生给患者开出去的治疗清单,患者要么过许多天才能买齐,要么经常就提着两瓶盐水,无辜地出现在医生面前,剩下的事情,要么只能靠医生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地弄些药物帮患者治疗。一字记之曰:“  省  ”!

     

别的患者没用完的药,用胶布封住,留着给没钱买药的病人

     

有时过期的药,也不得不使用

一条输液管,一支注射器,可以从入院用到出院
     
     

穿刺针、导管、引流管等耗材,反复消毒使用

     

卷纸也能包扎伤口

中国捐赠给非洲马拉博医院的救护车

要么自掏腰包帮患者买药,或者不是急诊的情况下,让患者自己再想办法去。

记得有一次,我值夜班,来了一台小儿嵌顿疝急诊。一位非洲妇女抱着个约莫 3 岁的男孩坐在手术室门口的长条凳上。我用那结巴的西班牙语对小孩的母亲说:“你能否到外面药房买药?我没有全麻药物了。”

小孩的母亲抬头难为的看了看我,低声地说:“我现在已经没有钱,都交手术费去了,小孩的父亲在凑钱,一时还没法赶过来这里。”

我看着这可怜的母子俩,不好意思让她只身一人抱着这小孩到处折腾去买药,只得告诉她说:“好吧,那你先等等。”我跑到隔壁一家私立医院的药房,都买不到麻醉药(氯胺酮和芬太尼)。问了同事也没有,都说已经断货了……情急之下,我看到医院的救护车停在急诊科门口,这以前可没要求过救护车司机带我出去医院外买药的,不知司机大哥肯不?我跑了过去跟司机大哥说明情况,没想到司机大哥二话不说地就同意了。结果我就坐着这救护车跑了两条街,4 家药房,在离医院大约 5 公里远的一家私人药房找到了我要的氯胺酮芬太尼!可一问价格,却让我吃惊得一时下不了手购买。往常的氯胺酮一瓶 1500 西法,约合人民币 17 元,如今涨价到了 5000 西法。这果然是奸商,连药物都要坐地起价。看着那药师一脸随你爱买不买的样子,想想那可怜的母子,不能等太久的急诊手术,我终究还是自己掏钱把药买了。

(PS:氯胺酮和芬太尼,在国内属于“毒麻精”药物严厉管控的。在非洲的私人药房,我居然随便弄张纸,写上患者姓名,列出药物名称,签上自己的的外语大名,便可买到药。)

     

药店

非洲行医,实行医药分家,利好了满大街的药店。然而公立医院却成了空架子,没药房、没耗材库。医生待遇低,不愿留在公立医院。病人要用到的物品,什么都得到医院外购买。每当遇到急诊、抢救,耽误病情,医生还很被动……不过医药分家也有其好处,非洲行医,医生竭尽所能地、用最为经济的方法,为当地患者服务。非洲患者非常尊重、信任、依赖医生,以至于行医过程中,患者与医生的关系,不需要依靠那些冷冰冰的白纸黑字签名告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药,医院,非洲,患者,医生,病人,药房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