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就接诊了这样的患者——
16岁的男生小峰(化名)是一位初中生,长期受呼吸问题困扰,走一小段路就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而后脸色苍白,无血色,同时还有并发胃肠道的不适症。
辗转多家医院,做了各项检查,所有的检查报告都显示小峰的身体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小峰的躯体问题呢?
小峰从呼吸内科转诊到了精神心理科,接诊的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心理咨询师陈颢发现,小峰复杂、冲突的家庭关系而使得他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并伴有抑郁症状。
这样的心理问题并未被父母觉察,直到以躯体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每当他告知父母身体的不适,冲突才得以停止,这样的结果无疑强化了小峰的症状。
有调查发现,在内科病人中,有至少50%的人实际上是情绪问题或心理问题。
这些人有的根本没有病,有些确有躯体疾病的,也是消极情绪引起的所谓“心身疾病”,如果情绪问题解决了,这些疾病很容易治愈甚至可以不治而愈。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遭遇某些方面的不顺,打击或挫折。
在青少年这个成长阶段中,可能表现为紧张的亲子关系,与父母老师的对立违抗,厌学逃课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等躯体化反应。
心理问题躯体化
心理问题“躯体化”,是一种借以躯体症状表达精神或心理不适的现象。
它的形成可以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
另外,中国人较少直接表达消极情绪,很多时侯,中国人会把不良情绪转化为躯体的不适,更愿意表达身体的不舒服得到众人的同情和理解;而诉说情绪烦恼常得不到倾听和支持,反而多数是被忽视,甚至被视为软弱无能。
小峰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毫无察觉,或有察觉但不重视,但是对于孩子出现头晕、发烧、呼吸困难等躯体问题时,则会立马提起关注并带其就医。
换句话说,躯体化的症状能更加容易被众人接纳和认可。
为此,这样的环境促使病人“发明”大量的躯体化症状以达到“继发性获益”,所以躯体化成为患者对付心理、社会各方面困难处境及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应对方式。
不少父母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状态,如孩子出现感冒,疼痛,失眠,胃肠道不适等症状时会及时予以关心,但对于孩子的情绪、心理问题却认为是可以“忽略的小事”。
陈颢建议:当孩子有相关躯体症状(头疼,胃疼,肚子疼,头晕,呼吸不顺畅),家长应及时发现这些症状发生的真正原因。当排除了躯体的原因后,不妨了解其心理需求,积极探求心理方面的原因以及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切实地解决问题。
福建卫生报记者:张帅
通讯员:王畅
编辑:乔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