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心向阳光 所以温暖——致在路上的医疗创业者们

2019-01-04   多肽链

2019,让我们用温度和态度,继续砥砺而行。祝愿每一个医疗创业者都能心向阳光,感受温暖。

多肽链丨多肽学社宣

作者丨多肽链创始人 严睿

1

几天前的平安夜,伴着上海迷蒙的冬雨,我与葆桦医疗创始人潘静有过一番对谈,话题只有一个就是医疗创业。

点了几个很有特色的菜品,我们却都无暇顾及味觉,全然投身于话题之中。潘老师特别坦诚的跟我讲了她并不怎么成功的创业历程。

不怎么成功是指财务层面的结果。放弃几百万年薪的职业经理人岗,投身医疗服务创业,但潘静绝不是那种职业经理人当腻歪了,想尝尝自己当老板给别人开工资的人。

事实上,从一开始,她就很清楚医疗创业这条道儿很难,很苦,很漫长。但走或者不走,对她而言根本不是个选择题。

眼下,在社会资本不断介入之后,市场化的医疗机构数量也在迅速膨胀。然而,机构数量疯涨的同时,医疗机构运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就越是凸显。

在国际化医疗机构做高管多年所沉淀下来的运营管理经验,让潘静觉得如果再囿于某一家机构,那就是对自己人生的浪费,帮助更多医疗机构真正走向市场才是她的使命所在。

当然,市场与理想之间总是会有落差,再加上知识分子那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以及薄软的情面,要教“刚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学习西餐的礼数”,场面就可想而知。

潘老师倒是心向阳光,钱是得赚,事更要做,“我觉得我很需要一个经纪人,不然很多时候我真的拉不下脸来。”

临别时,潘老师与我互相打气,毕竟医疗创业仍然大有可为,需要更多的耐心。

2

创业让每个创业者都在发生着改变,但他们骨子里面的纯良与执守仍是大部分医疗创业者不会改变的。

前段时间,多肽学社做了一场圆桌派的医疗创业者对话讨论。活动结束之后,几位创业者又拉着我们继续聊,说到情绪浓处,一位医生创业者失声大哭。

我深深知道,他们背负的压力真的很大很大。如果不是创业,在体制高墙之内,他们可还是被人尊捧的大医生。但他们偏偏选择了创业,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满是荆棘的人生路。

但我也知道,抹去泪水,释放情绪之后,他们还会坚韧地走下去。因为这不仅关乎事业,更关乎改变,改变自己,改变这世界。

2018年初春的时候,我曾跑去京郊密云拜访相久大医生和他开办的延生托养植物人托管中心。开办连锁化的植物人及失能者的专业养护中心,是相医生最想实现的人生理想。

尽管那时已经熬过了三个冬天,但外科医生出生的相久大仍然想不通,为什么他做的这件事无论哪个角度看都是可以成立的,也验证了,但就是得不到更多的支持。

看着那个像孩子一样单纯,又有些脾性古怪的相医生,我也只能安慰他说,坚持做下去局面就一定会改变的。

又到了一个冬天。

前些日子,相久大医生特意跟我说,他现在有了事业合伙人,也找到了更大的新址,可以扩建托养中心了,未来能接收更多植物人,帮助更多的家庭了。

其实,这个冬天还在发生着很多重要的改变。比如,越来越多的体制内医生开始跨出体制,涌向市场,他们之中不乏业内大咖。

3

2018年的冬天,北方迎来了十年以来的极寒天气,这仿佛也昭示了大环境的气象变化。

关于“过冬”,早些年市场上也有人大声疾呼过,但那些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更多是居安思危的心理准备。真正的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相对的沉默中瑟瑟发抖。

夏天的P2P雷暴只是个前兆,谁也没想到的是2018年的下半年会这么不安宁,从互金圈到地产圈,从币圈到共享经济圈,各个脸色都不大好。

尤其是这些圈子背后的投资圈,更是尴尬,泡沫散退,一地鸡毛。要命的是,很多机构新基金募资失利的比比皆是,来年连播种计划都得大打折扣了。

其实,过去是皇帝新装的故事讲太多了,信的人也太多了。高增速的时候市场能够接受一定的泡沫,但现在不同了,光靠划火柴冒出火光里的幻境,真的很难活过这场寒冬。

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向我吐槽她所在的创业公司。

我这位朋友的公司拿到过某大咖天使投资人和几个牛逼机构的几千万投资,公司从初创以来的两年多时间,还从未正式产出过产品,也没有任何的营收进账。

本寄予希望的项目一直是BUG丛生,创始人又不断摇摆,但团队却一路扩张到五六十号人。眼看融资要坐吃山空,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向投资人伸手,可没想到现在投资人没钱投了。

这种局面,这一年其实并不少见。也是过去的日子太顺太好过,人就容易盲目自信。

最近几天,有好几个初创期的项目找我们帮忙引荐投资机构,聊过之后,我真觉得大家远远低估了市场的严酷。可能各种项目融资信息天天播发,让很多创业者产生了钱好拿的幻觉。

我的建议是先做减法,把不能产生账面价值的,纯模式的东西先暂停下来。优先做大能够产生现金流水的业务,想法靠自生能力一点一点去试错,完善项目,宁可不动也不盲动。至少要做好心理准备,得捱到2019年下半年。

也有项目创始人与我聊天说,如果有很好的现金流水,那就不需要融资了啊。我觉得作为创业者先得想清楚引入资本的目的,同时还要了解一些投资机构的想法,再考量融资的事情。

资本永远只是锦上添花的,这事要特别明白才行。

4

总体而言,我还是特别看好医疗大健康行业必然会出现的,史诗级的趋势性机会。这也是我夏天的时候决定继续深扎行业,独立创业的缘故。

2018年的投资数据看,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的规模仅次于TMT了。或许,再过个一两年,医疗投资很可能会超过TMT,毕竟后者开始走下坡路了。

不过,医疗健康行业的创业相较而言要更难,许多在其他行业验证过的模式方式,在医健领域则完全行不通,尤其是“烧钱”试图烧出规模的项目,在这个行当反而更容易陷入困局。

从挂号网到如今的互联网医生平台,都很难直接将流量变现,或者收入根本无法覆盖原来越贵的线上流量成本。

做医疗健康行业媒体亦是比其他垂直领域或者泛财经领域的媒体要难得多,首先是行业没有多少品牌支付、公关策划或者内容付费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

其次是医疗健康机构的市场营销重点基本都在C端的获客上,这也导致只有像百度这种公众端流量门户,比较容易获得广告投放,但又往往会与医疗服务本质相背离。

《多肽链》作为服务医疗健康行业端的垂直领域自媒体平台,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明白传统媒体产品是无法让我们生存下去的,只有更重服务能力的建设,才可能有一线机会。

幸运的是,当多肽链丨多肽学社还只是个构想的时候,就有投资人、小伙伴拿出真金白银来表示要支持我们这个创业小团队。因为看好这个行业,也相信我。

但其实,我是惶恐的。

做了20年媒体,太清楚媒体的成长规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太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打开市场、打开局面。

更何况,我选择面对的是我们此前完全不熟悉,且专业壁垒明显的医疗健康行业。谈专业,我们根本就是门外汉。

所以,只能另辟蹊径,我们希冀抓住医疗健康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用商业案例的写法和人物专访的形式,来重新解构这个行当。

也恰恰是这种标签化很明确的特征,让《多肽链》迅速显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在度过了前期盲乱的阶段之后,我们开始被业内所认识和接受。

5

也是在夏天的时候,我受邀组团为一家德国媒体公司制作一部关于中国制药业的纪录片。

有意思的是,我观察到这家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历史的德国媒体公司,它深深的渗透在整个德国工业体系之中。

20年前,它来到中国,正是为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做大量的服务性工作,亦为中国企业出海欧洲服务。

德国媒体与其产业企业之间的这种生态关系,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实际上,今天医疗健康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行业,因为体系封闭、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在行业内部的各个细分领域都存在很深壁垒,而显得沟壑纵横。

在医疗健康产业化、市场化开启的当下,这恰恰是留给媒体成长的最好机会。以媒体人专长,成为整个行业生态的催化剂和串联组件,服务行业不就是我们要去实践的方向吗?

作为行业媒体或者说内容团队,我们越来越清楚自身的价值。事实上,这段时间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伙伴和医健创业者们主动找到我们合作,还有一些机构直接谈到了收购、整合我们这个小团队。

这让才正式挂牌还不到五个月时间的我们,大大的受宠若惊。一方面,这是对我们所做之事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也对媒体价值发现和资源链接能力的肯定。

无论如何,这让我对于媒体、媒体人在这个行当中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尤其是在这资本的寒冬季,经济的低谷期,有那么多行业同行者与我们并肩,所以我们又何惧明天不会变得更美好?

2019,让我们用温度和态度,继续砥砺而行。祝愿每一个医疗创业者都能心向阳光,感受温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疗,阳光,温暖,创业者,媒体,机构,医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