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做到这四点 孩子再也不怕牙齿治疗!

2019-01-03   北京京都儿童医院

轻者建议加强口腔卫生维护和改善饮食习惯,定期涂氟,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对于病情较为重的患儿,医生会建议全麻下治疗。

撰文

张凤琴  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口腔科 主任医师

低龄儿童患了龋病后如何能让孩子顺利接受治疗是多数患儿家长纠结的问题。一般情况下3岁以上患儿经过家长和医生护士心理诱导和行为引导,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配合完成治疗。那么我们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呢?在此,我给家长朋友提四点建议:

首先,家长带孩子看医生前要对孩子要进行心理指导。以孩子的思维方式来解释龋齿的危害,也可以和孩子一同看有关保护牙齿的动画片如《小红脸与小蓝脸》等,网上就可以搜到。在与孩子谈治牙方式时千万勿用“钻牙”“拔牙”“打麻药”等恐惧的字眼。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们到医院让医生用一个能喷水的小喷头给宝宝虫子牙洗个澡,就像妈妈平时给宝宝身上洗澡一样,把牙洗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给坏牙洗澡时,医生会用一个小小吸尘器把虫子全部吸走,这样就把虫子彻底赶跑了,以后就不会牙痛了。如果不把牙里虫子赶跑,以后虫子越来越多,牙不但不漂亮还会痛,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吃不了。宝宝一定不愿意这样,我们一定要做漂亮的健康的乖宝宝。宝宝如果能完成洗牙话还能得到医生的奖励,我相信宝宝一定是表现最棒的!”

其次,带孩子到医院时不要全家多人陪同。最好是一位家长,尽量不要宠爱孩子的祖辈陪同。

第三,在与医生交谈孩子病情和咨询治疗相关问题时,不要当着孩子面说一些令孩子恐惧的词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对医生的充分信任,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很紧张、焦虑不安,一再问医生;“是要钻牙吗?疼不疼?要打麻药吗?有危险吗?……”也不要过多的反复安慰孩子“不要怕、不痛…….”更不要紧攥着孩子的手,这样的言行会将家长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另外,家长和医生沟通完病情,医生会把需要家长知情的内容详细告知,医生准备给孩子治疗操作时建议家长最好离开,这样做一方面不分散孩子和医生的注意力,治疗操作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给医生与孩子留有足够的交流空间,使医生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孩子在愉悦中完成治疗,临床实践表明母子隔离治疗的儿童其接受治疗合作率远远高于非母子隔离治疗的儿童。

第四,儿童口腔治疗的原则是先简单后复杂,让患儿有个适应的过程。对于急症初次治疗先简单处理解除疼痛,再分次进行后续的复杂治疗。所以家长初次带孩子治牙不要请求医生一次性给孩子治疗多颗患牙,初次复杂的治疗或者治疗时间过长易造成孩子对治疗的抵触情绪得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为低龄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对来自外界的不良刺激敏感性高,在牙科治疗时易产生恐惧心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尤其3-4岁孩子仅大约5-8分钟,5-6岁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有所延长,所以低龄儿不适宜长时间接受治疗操作。我们医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年龄、性格、配合能力等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总之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听从医生合理的治疗方案,使孩子能循序渐进顺利接受牙科系统治疗。家长大可放心,一般情况下,通过我们医生巧妙的与孩子沟通,3岁以上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配合而完成治疗。但也有极少数孩子仍不能配合治疗,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镇静或全麻下口腔治疗。

对于3岁以下患儿完全依赖家长,注意力集中时间仅1-5分钟,对事物的理解力和自我约束力有限,多数孩子予行为引导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医生会根据病情,轻者建议加强口腔卫生维护和改善饮食习惯,定期涂氟,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对于病情较为重的患儿,医生会建议全麻下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牙齿,治疗,孩子,医生,家长,口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