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以品质学科为导向 运营管理更有生命力

2018-11-21 00:29

品质学科需要动态的运营模式和体系,良好的运营能让品质学科的价值链提升,利润提升,并且能占据消费者心智。

在医疗学科发展过程中,品质往往是学科第一决定性因素。品质学科的特长,已经形成了一套恰当且成熟的“术语体系”。这个体系是经过历代专业技术人员反复锤炼之后,积淀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或许它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落伍,但在当下,品质学科往往代表了医学学科的最高水平,以及海纳百川、启真厚德的职业精神。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几家大型医院学科发展的访谈,不同程度介绍了医院学科发展定位,学科规划路径,以及破釜沉舟打造品质学科生态的决心。

然而,有趣的是,大型医院并没有真正了解到这一机遇究竟有多大。本质上还是在复制此前医院管理经过改良而成功的例子,鲜有品质学科建树的底层逻辑,未能变成一个最值得探讨的案例。

品质学科需要动态、系统运营

事实上,真正能将品质学科做成医院核心竞争力卖点的的确并不多。大部分医院对品质学科运营存在理解误区,市场上被不懂动态运营的医院糟蹋的好产品实在是太多了,但这些医院却仍是懵懵懂懂地在不断寻找着、梦想着好产品的从天而降。

其实,许多医院是将品质学科当作原因,并不明白品质学科更需要的是动态的运营模式和体系,不是说学科做大就能成为品质学科,而是因为良好的运营能够让品质学科的价值链提升,利润提升,并且能占据消费者心智,因此才能成为品质学科这样一个结果,是医院懂运营的结果。

问题是,现今很多医院依然把医疗服务产品都看作是静态的,但静态的产品只是一个开始而已。那么,静态的医疗服务产品需要设计和规划吗?当然需要。一个静态的好产品只是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如果再加上动态的系统运营,那么就具备了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品质学科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产生的。

许多医院根本没有看到这一点,而只是在产品特色上、品质上、包装上、概念上做文章,那怎么能够获得成功呢?比如,现在看到大量的医院在扩张规模,设计出来的学科产品都不错,但是一到市场上运营则完全两样。总是陷入自欺欺人式的自我欣赏,一到市场上就原形毕露,表现出在运营上的无知和幼稚。

换句话说,品质学科不是搞出一个新的学科业务服务品类这么简单,靠的是医院技术引领背后的系统运营。高效系统运营,包括产品组合、终端结构、渠道结构、价格体系、区域拓展、客户结构、品牌推广以及业务方式等,只有对这些要素都有了清晰的考虑和规划,品质学科在具体运营中才能被消费者所认可,才能拉开差距窗口期。

因此,对医院运营管理来说,学科的品质涉及面很广,从设计、研发、供应链、生产、服务,到体系、管理、经验、执行,全部和品质相关。至于当下,不少轻言颠覆学科,所谓快速迭代来打造学科都是不合适的。随着时间推移,只会对学科打造更加敬畏。

品质学科需打造生态闭环

品质学科是医院自身战略的延伸,“生态闭环”则是品质学科最重要的关键词,无论是通过接诊、诊治还是疗效,在这个看得见的物理空间,选择品质学科这个刚需且具有增值服务项优势作为切入点才是关键所在。对于大多数医院而言,具有一定的实力,做学科精品化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还是说也会存在一些挑战?医院能力的续航问题无疑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瓶颈。

品质学科胜出的能力(更多是领先的能力,是保证不落后的能力)第一条就是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要打破多学科壁垒,最大的难点把医院里各个科室整合起来,很多学科牵涉到信息的无缝连接,首先从信息的数据标准、流程标准开始做起,才能把病患者的院内救治环节彻底打通。

实际上,医疗服务属性决定了品质学科一定要在医疗健康这样的场景内才能发挥其价值,那么,技术、产品和运营等品质学科三大核心能力,就是医院战略级水平

事实上,不少医院打造品质学科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不够接地气,关键节点是每个学科都是在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圈内不断零敲碎打地成长,但是很少有学科带头人能够从中跳出来。打造品质学科所需的是医院核心能力圈与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圈刚好重合。

同时意味着打造品质学科,学科带头人不能任性做自己,因为还要领导别人。而只能领导自己喜欢的团队,能喜欢多少团队成员决定了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边界。因为学科带头人一统科室江湖是假的,自我的成长和跳出了能力圈的新生,才是真的

诚然,大多数医院学科带头人在能力圈方面,并没有用自己的IP影响力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去背书品质学科,即从疾病预防到急救,到二级预防、康复,到发病后的再急救,未能形成一个服务场景闭环。

所以说,优秀的能力圈无法遇上飞速崛起的品质学科,应该是医院学科带头人今后会遭遇的日常。从励志的角度说,讲究的是工匠精神,是极致、是专注、是品质胜过一切;但往宏观处说,医院不好做,是因为大部分医院已经没有任何红利,只是勉力支撑着业务在今天砥砺维持或者缓慢衰落。

倘若现阶段医院的医疗水平提升路径还是继续效仿,就不可能实现用户流量和服务效率上精准匹配的达成;缺少以医疗水平为纵轴,用户需求为横轴这样拓展业务类目的布局,就不能形成“品质学科诊断是关键,技术其次,临床是根本”这样的闭环。也很难想象怎样才能把各种医疗需求服务场景带到医院平台上来。

连接终端用户的三个表现

基于不同医院、规模、管理风格,品质学科打造都对医院有着天差地别的要求。面对C 端用户,无法继续依靠原有的医院能力满足用户需求,而是需要在学科产品形态上做得更“厚”,以承接医院医疗健康服务转型中,包括协同能力、数据可视化以及最终提升生产力的种种要求。

品质学科打造本身就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无疑是解决医院能力续航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种打造法对于一家医院构建起学科生态的闭环与壁垒产品而言,是一种非常节省资源,且高效率的方式。

每一家医院都需要在品质学科打造上投入足够多的资源与人力,且找到了品质学科与医疗服务场景的结合点比如,创造更多的业务增长点。

连接终端用户需求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促进各业务之间的用户相互转化,尽量用更小的代价来获取更多用户。增加服务对标的撮合率,同时获取用户反馈,以多学科形式促进品质提升;

第二,基于科室多因沟通不畅而造成的需求和价值之间的错位时有发生,把握产品的质量,搭建更完善的服务,增加科室之间价值链联动,提升各个环节的配合效率这种有效方式,能够让用户在这个闭环上得到更好的体验;

第三,打造品质学科,既要保证现有的主营业务继续坚挺,又要努力开拓新增长点的商业模式。尤其是不同业务之间的用户共享,肯定能快速提高整体获客水平。

 

作者 | 郭俊 主任医师、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生命力,导向,学科,医院,品质,运营,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