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些孩子在学语言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人交流不是那么顺畅,让家长们很担心。
比如有的孩子“大舌头”,讲话不清不楚;有的孩子不紧张,说话却结结巴巴;有的孩子3岁了还不能说出完整的一句话……
对于这些让家长们操心的情况,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的王建红医生有一些矫正孩子说话问题的小建议,爸爸妈妈们快来看一下!
我们通常认为的“语言”就是“说话”, “说话”即日常的口语,也称为音声语言,它是语言的主要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手势、标识、声音、文字都属于语言的范畴。语言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有规则的表达观点的符号系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
言语是口语形成的机械过程,是人类最常用的语言系统,是神经肌肉发出声音的活动。
在说话这个过程中,发声的肌肉通过与大脑合作,产生语言中的声音,使口语表达声音响亮、发音清晰、流畅。
语言产生涉及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如果某些部位的结构或功能有异常,都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如脑损伤、听力异常、腭裂、构音器官异常等,这些是影响孩子说话的先天因素。
孩子在婴儿期通过哭来练习发音,通过吸吮动作来锻炼口腔肌肉运动的,所以,如果家长们在婴儿期舍不得让孩子哭,或者孩子哭得很少,奶嘴眼儿太大,孩子吸吮用力不足;在幼儿期仍进食泥糊状食物为主,都容易造成声带、舌头、口腔肌肉训练不足,也会影响孩子说话。
语言的发展还离不开 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和适宜的教育 ,这是影响语言发育的后天因素,同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说,从小和狼一起长大的狼孩,七岁时也只会嚎叫,语言很难再发展;从小生长在无人关注的环境中的孩子,语言能力也会很贫乏。
由此可见,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爸爸妈妈们要多多留心,特别是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正常情况下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
前语言期通常指的是 出生到一岁时 ,在这个阶段孩子还没有出现我们所认为的语言,但是他们发展了产生语言所需的各种能力,所以前语言期也被称为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些表现,例如:
2-3个月的宝宝听到熟悉的声音会安静或微笑;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需求;看见熟人也会笑。
4-7个月的宝宝能认识发声的玩具,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开始呀呀学语;当独自一人或与成人玩耍时发出“咯咯”声。
8-12个月的宝宝能理解常用的单词,对一些请求有反应,使用讲话声或非哭闹声取得并保持关注;喜欢玩躲猫猫等。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发展所必需的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为语言发展期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语音听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孩子在1岁左右出现真正的语言,便正式进入学习语言的阶段,也就是语言发展期。
在之后的2、3年里,孩子便能初步掌握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孩子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能力也逐渐发展。
孩子大约在1岁时开始出现第一个有意义的表达词汇,随后词汇快速增加,句子的长度逐渐扩展。
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落后于其实际年龄相应的语言水平,我们称之为“语言发育迟缓”,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话晚”。这时候家长应该多注意了。
语言发育异常的预警表现通常有:
2个月时对熟悉的声音和脸无反应;
3个月对他人无微笑;
8个月无呀呀学语、不会玩“躲猫猫”游戏或对此无兴趣;
12个月不能说一个字的词、无任何手势,如挥手“再见”或摇头、不能指点任何物品或图片;
18个月不愿模仿声音,或有限地运用辅音和元音、用手势代替说话表示需求、不能使用15个单词;
2岁不能模仿单词或动作、不能听从简单的指令;
3岁时不能将单词组成短语或句子、词汇有限、不能理解或回答简单的问题、不能自发与人交流、与人交流时常常表现受挫、不能与他人交往或游戏、局限于玩某些玩具或反复玩某些玩具、不能正确发“b、p、m、d、t、n、l、g、k、h” ;
4岁时不能复述简单的故事,或不能清楚地回忆最近发生的事件、外人(非家庭成员)不懂其说的话、句子发音错误多,或替代、或遗漏一些音等情况。
编辑:犀鸟育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