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院都是在品质学科基础上做得久
如今,许多医院正处在获客和运营成本上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收割期。基于此,医院越来越不好做的声音不断出现,不过,当下不可判断,未来则可预见。
一定程度上,说一家医院一成不变是不公平的。若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站在品质学科发展的角度,对于一些被形容为“埋在沙子里的金子”医院来说,医院层面过度集中的科室结构,天然有多元化、离散化的内在趋势,品质学科无疑能给医院提供一个新的技术驱动点,所释放出的种种讯号,均构成了医院低成本切入、高收益前景的“强利好”。
所以,在选择品质学科潜在标的时,务必要确保一点,即学科规模根本驱动力要能hold住,才会是机遇窗口所在。如果医院有好的业务项目,无需犹豫,“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但要量力而行,莫做“蛇吞象”的打算,同时也别把打造品质学科想得那么遥不可及。
在这里,举一个极端的案例。比如301医院,或者北京协和医院,专用服务品牌就是看某一种病非常强,于是运营只在强的单项服务中抓,抓得越来越细,医院在这一项服务上的效果越来越强,始终不担心保有量的用户能够走掉,长期有非常多的用户还是会围绕着医院这个专项服务来接受治疗,医院也暂时不用去考虑去扩充很多其他的服务去黏着自己的用户。
站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视角,品质学科是参与临床业务的重要力量,也是多学科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若站在医院价值的角度,一家具有品质学科资质的医院,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其是参与生产力市场的入场券。
比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类大型三甲医院都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学科战略领域的创新并不落后,现代医院管理者的适配能力应该很强。
从流量和关注度来讲,正因为品质学科做得越深越好、越专越好,覆盖了用户的周期,医院那些技术含量不高,没那么强的服务容易被替代,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网红竞争力,甚至比绝大多数网红医院还要“红”。
诚然,在后互联网时代,对于大多数医院而言,品质学科宣传与推广给力,能够形成一个品牌闭环,基本诉求靠“红” 就能带来医疗服务业务量。或者更短浅地讲,酒香也怕巷子深,医疗需求用户消费观念正经历从自由选择就医到付费购买,再到线上短时共享医疗信息的历史性转变,即便拥有最多病患流量的大型公立医院,也会不失时机地运用这种优势。
对用户来说,跨医疗服务平台流动的时代提前结束了。大型公立医院的头部集中度很高,但资源整合仍保持一超多强的格局,且与行业扩张加速这种玩法有关,又与医生资源的自我捆绑,这种端口高度分散形不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到了一个亟需复盘医生价值差和重新规划以诊疗技术、用户就医体验为主的垂直应用场景的时刻。“红”就是让医疗需求用户晓得并接受医疗服务,这就是成为网红医院的终极目标。
而对湘雅医院、华西医院来讲,一不缺名,全国谁人不识君?二不缺利,每年仅医疗服务产品收益就近百亿,再加上由于患者舍近取远、虽患小病也慕名而来所带来的门诊收益增长,这类医院肯定是不缺钱的。
那么,这类医院官宣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呢?答案也简单,说起来特别正能量:小概率的好医院,毕竟万中无一。这类医院正是遵循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做医疗用户需求的快速调整,这也将是医院赢得未来十年的秘诀之一。这也正好顺应了丘吉尔的一句名言:“不懂得改变主意的人,什么都改变不了。”(Those who never change their mind never change anything.)
作者 | 郭俊 主任医师、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