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只要一提起脑中风,往往让人谈虎色变:偏瘫无力、头晕头痛、痴呆健忘、歪嘴口吃,尤其发作时两眼一抹黑,倒头就地躺,真叫一个恐怖。可您知道耳朵也会“中风”吗?脑中风发作大部分还是老年人,耳中风年轻人也不放过呢!
小李是一位才17岁的高三学生,近期因为学业重,常常熬夜复习功课。前天晚上,小李突然觉得一个耳朵听不见了,还时不时有耳鸣。家人知道后也慌了神,急忙来到我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经过详细的耳科和听力学检查, 小李被诊断为 “突发性耳聋” 。
据悉,我院耳鼻咽喉科 近日收治了不少像小李这样的突聋患者。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日益增大,加上秋冬季天气转凉,血管痉挛收缩,内耳供血不足,突聋常在毫无防备之时悄然而至。
/
突发性耳聋
/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又称耳中风,是耳鼻咽喉科急症之一。那么什么是突聋?
突聋 是指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这种疾病通常来势迅猛,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少数患者可能在1天内下降至最低点,甚至全聋,伴有耳鸣、耳闷胀感或眩晕等症状。若患者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出现听力急剧下降,就应怀疑是突聋。
突聋发作时程度因人而异,多数人只是单侧听力下降。极少数可双侧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近年来,“突聋”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根据我国突聋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1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左侧略多于右侧。比较公认的主要发病诱因有: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目前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以及毛细胞损伤等。不同类型的听力曲线可能提示不同的发病机制,在治疗和预后上均有较大差异: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因此,建议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分型,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得了突聋怎么治?
突聋是急症,治疗效果直接与就诊时间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发病7天内是最佳治疗时间,如果拖到两周甚至一月后才来治疗,疗效也会明显下降。如果一直延误治疗的话,严重的可能几天内就会听力消失,造成彻底性的耳聋。
目前,突聋治疗手段主要为:糖皮质激素、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减轻内耳积水、抗氧化剂、抑制血小板凝集等全身给药,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高压氧治疗,对于全身用药效果不好的,还可以行鼓室内或耳后注射激素治疗。
日常生活中该怎么预防“耳中风”?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鼓励大家多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步行等,但要循序渐进。冬季更要注意保暖,预防运动时和运动后受凉感冒。部分人群有汗蒸的习惯,如在汗蒸时及汗蒸后不及时补充水分,易导致血液浓缩,有诱发突聋的风险。
2. 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切勿熬夜或通宵。 学会给自己减压,放松身心,劳逸结合,不至陷入长期紧张焦虑。充足的睡眠也是高效工作和学习的保障。
3. 戒烟限酒,控制全身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戒烟限酒能降低心脑血管梗塞及突聋的发病风险;“三高”人群建议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及血糖,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4. 避免接触噪音,勿长期佩戴耳机。 长期处于KTV、迪吧等噪音环境、不当使用耳机听音乐等, 会造成听力下降或引起突发性耳聋。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应避免长时间带耳机听音乐。
5. 若突然出现听力下降、耳鸣或耳闷、眩晕等病症, 应尽早到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接受正规治疗,切勿粗心大意,延误病情。
远离耳中风 从自身做起
文 稿 耳鼻咽喉科 俞春海
编 辑 外宣办 高 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