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就医」这个话题近来多次进入公众视野。
确实,针对某些疾病(如肿瘤)美国有更多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但其费用,也可能让人“望而却步”。
今天,我们就请浙二肿瘤内科单建贞主任医师,带我们飞到大洋彼岸身临其境地了解——「赴美就医」那些事儿。
中国每年赴美就医的患者中,肿瘤患者约占70%。
2018年初,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肿瘤中心进修,就遇到不少来美就医的华人,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对「赴美就医」的一点体会。
●预约就诊
UCLA圣莫妮卡电梯口,桌子上有本楼层医生的名片
在美国,肿瘤的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都以门诊治疗为主。病房设施齐全,但收费昂贵,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小住几天。
门诊病人的就诊都实行预约制,由家庭医生或社区医院转诊;美国以外的国际患者,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办预约就诊。
在美国,患者不可能在初诊的时候就接触到顶尖的肿瘤科医生,不然保险公司会不予报销。患者就诊后,预约检查的等待时间也很长。
一句话:看病预约、分级诊疗,在美国,也“看病难、住院贵”。
UCLA圣莫妮卡的肿瘤内科患者前台等候区
●门诊治疗
●STEP1
患者根据预约时间,提前来医院前台报到,由医生助理确认后,刷卡进入诊疗区;
STEP2
准备工作:测血压、量体温,或根据医嘱抽血,接着会被带到独立的小诊室等候,执业护士或高年资住院医生会询问患者基本情况,输入电脑并汇报给医生;
STEP3
肿瘤内科医生在了解病情后,分别和患者在每个小诊室里单独交流,患者可以有家属陪同,有些国内患者会请翻译或志愿者陪同。
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给患者很多治疗选择的建议,耐心解释患者的各种疑问,详细在电子病历上记录病情,预约各种检查,并安排好下次的就诊时间。
有时患者说到伤心处忍不住落泪,医生会贴心地递上纸巾,甚至给一个温暖的拥抱,几乎所有患者最后都带着希望和微笑离开。
每个患者平均和医生沟通的时间约15-30分钟,如果是疑难病例,医生还会和其他相关科室的医生沟通,预约好转诊的时间,或提交每周一次的多学科讨论,免费。
脑补一下这些场面也是非常温馨的,当然结束后账单会告诉你:挂号费500美元,胸部CT1000多美元,如果没有购买美国的商业保险,折合成人民币好吓人有木有
一个医生通常有六个小诊室,如果有几个病人交流太充分,那么后面的病人会在小诊室里等得很无奈,有一天一位患者说:医生,我已经在这个小房间里等您2小时了!
一个楼层分四个单元,患者输液的地方和医生办公室就隔了一条走廊,护士会提前一天安排好患者输液的时间和地点。
一句话:门诊治疗为主,医生助手多,一个好汉三个帮。
UCLA肿瘤内科医生出诊的标配:
从左到右分别是执业护士,肿瘤内科医生,医生助理
每个单元有六个小的独立诊室,保证每位患者的隐私
温馨服务,可以有免费假发
UCLA在圣莫妮卡的门诊治疗单元可以看到大海,隔壁就是医生诊室。
●多学科讨论
●多学科讨论每周进行一次。
早上8点-9点,按病种分别进行。每个血液-肿瘤内科医生都有自己明确的专业方向,如肺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肝癌、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肿瘤等。
比如肺癌,多学科讨论组的成员有: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肿瘤内科、介入治疗科、执业护士等,一般由主治医师(Attending)决定,确有需要的病例才会提交讨论。大家都事先了解病情并做好准备工作,主治医师用PPT汇报病情后,各科医生各抒已见,现场给出治疗建议,是先手术,还是先内科治疗,抑或先放疗。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还充满美式幽默。
有时,医生在门诊遇到疑难病例,也会与医生同事电话交流或通过门诊系统给某些医生留言,以保证高质量的治疗水平。
多学科专家讨论,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分不同瘤种,大牌专家悉数参加。
一句话:不同肿瘤细分的多学科团队,给患者更合理的治疗选择。
●临床研究
●在美国,知名大学附属医院里的临床医生特别热衷于临床和转化研究。全世界大多数的新药研究都在美国进行,还没上市的新药组合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这也是美国顶尖医院吸引国外肿瘤患者不远万里前来就医的主要原因。在标准治疗失败、无计可施时,参加临床研究是最好的选择,现在国内的肿瘤患者圈里也有很多临床研究资讯,临床研究不再是当小白鼠了,加入临床研究可能是肿瘤患者漫漫征途上的惊喜!
我认识的不少美国医生都以设计原创性的临床研究,发牛文,并通过FDA批准为荣,这样的大牛医生改变了肿瘤的临床实践,江湖地位堪比金庸大侠。
UCLA在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方面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很多药物是通过UCLA的原创性转化研究获FDA批准上市,如乳腺癌的靶向药赫赛汀(1998年)、派柏西林(2015年),包括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抗癌神药格列卫(2001年),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分别是2014年和2015年,简称K药)。得了恶性黑色素瘤的前美国总统卡特,在参加了K药的临床研究后,病灶全部消失。
UCLA的I期和II期原创性研究非常多,很多患者远远赶来,就为能加入临床研究。在UCLA进修,我不由地感慨临床研究团队的高效合作:一个患者到医院,采集信息时就被考虑是否符合临床研究,如果临床医生考虑入组,一分钟后相关人员到位,临床医生现场与患者交流,有些患者当场就签加入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并进行后续流程,随访很温馨、细致,不良反应的汇报和处理也很及时。
一句话:「赴美就医」,参加肿瘤新药临床研究是亮点。
在UCLA门诊,我遇到一位来自中国的46岁女性肺腺癌患者,2年前发现晚期肺癌,已无手术机会,基因检测提示没有相匹配的靶向药,国内医生表示预期生存不容乐观。
她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后经熟人介绍到了美国加州一家医院就诊,自费接受了同步放化疗,2个疗程后却发现肿瘤反而增大并扩散了。她说:当时好绝望,没想到不远万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美就医,仍然看不到希望!后来,他的医生推荐她到UCLA肿瘤中心参加临床研究,就这样,她加入了这个免疫治疗+CDK4/6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治疗药物全部免费。
2个月后,她体内的病灶全部不见了!
她加入这个研究已经18个月(第23周期)了,现在每天生活与常人无异,隔天还去游泳,她仅会几句英文,只能用手机上的翻译软件与医护人员交流。
她说:我每3个月回一次中国,很孤单、很想家,但我的生命在这里奇迹般的延长了!
像她这样的患者就是赴美就医的获益者,因为美国的新药临床研究非常多,但首先得找对医院。
美国医生有更多时间和患者交流,因为他有很多好帮手。
(从左到右分别为护士、医生、医生助理、技术员和作者)
另一位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是一位老年男性,确诊肺癌后,直接到纽约顶尖医院治疗,之后转到波士顿最顶尖的肿瘤医院。
因为没有适合他的临床研究,美国医生给他用了四周期的化疗后发现肿瘤更多了,之后给他进行免疫治疗,体力每况愈下,医生只好建议他回国。
他拿着厚厚一沓病历来我门诊,我一看,用的都是小细胞肺癌国际/国内指南里推荐的标准治疗药物,在我们浙医二院也可以得到同样的国际化标准治疗。
如果这位患者很想听听美国医生的治疗建议,他在浙医二院的国际远程会诊就可以实现了。
因此,如果没有新的治疗手段,那「赴美就医」的艰辛、孤独和昂贵,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如果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联系上美国医生,熟悉亲切的环境,爱人家人的相伴,岂不更好?
一句话:「赴美就医」,不同患者,不同感受。
今年五月,有一位III期肺腺癌术后患者,在标准的术后辅助化疗后,没有检测到能用靶向药的基因,他很担心癌症复发,我联系了UCLA的医生,告知他的病情。
很幸运的事,刚好有适合他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作为术后辅助治疗,而国内没有类似的临床研究能加入,这位患者的经济条件也不错,于是他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国内就预约好了去UCLA参加临床研究。对于国内患者,UCLA还会有中文翻译志愿者的服务。
一句话:国际远程协作,「赴美就医」享快捷通道。
什么情况建议「赴美就医」?
赴美就医,困难重重
语言交流有障碍?
到哪个医院?
找哪个医生?
怎么预约?
抗肿瘤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费用,还有衣食住行等花销,如果不幸在异国去世,也是一件非常凄凉的事。
现在很多肿瘤的诊治,国内外并无明显差别。今年5月份以来,cFDA气势如虹,国外抗肿瘤新药零关税快速上市,有些很快就纳入了医保,比到香港去代购药物还要便宜。并且,除了进口免疫治疗药物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很多大医院也在开展肿瘤治疗国际化多中心的新药临床研究,国产的免疫治疗药物估计也能很快上市。
因此,是否「赴美就医」,我们需要综合多方因素再做决定:
1.病情很复杂,国内诊断有困难;
2.国内标准治疗手段效果不理想,且没有其他治疗选择,而国外有合适且免费的临床研究可以入组;
3.国外有更好的治疗设备或治疗团队;
4.最重要的是:“贵”就一个字!必须有好的经济条件做支撑。
浙医二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肿瘤学教研室副主任,UCLA访问学者。
擅长 | 晚期肺癌、乳腺癌、软组织肿瘤、消化道肿瘤的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
文章来源 | 浙医二院 肿瘤内科 单建贞主任医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