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两个“翅膀”。
医联体的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那么医联体在我国实行得怎么样呢?快跟着小源源一起来看一看吧~
什么是医联体呢?
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就说,“医联体是一项重大民生改革举措,中医讲“通则不痛”,我们就是要通过医联体让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破解群众看病之“痛”。”
其实,早在2013年,医联体就成了“医改热词”,近两年热度更甚。
医联体成为医改热词
1.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了在分级诊疗制度中两大抓手之一:医联体建设。
2.2017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就指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
3.2017年4月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行了部署,指出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因地制宜探索医联体建设。
4.2017年4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专门就《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进行了解答。
5.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一系列动作表明医联体建设不仅是潮流的大势所趋,也是医疗改革的必定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医联体建设可谓“百花齐放”,总的看来,主要有这四种模式的医联体——城市医疗联合体、医共体、专科医联体、远程医疗协作。
我国医联体模式
那么这四种模式分别在我国实行如何呢?
城市医疗联合体
以一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已经有1764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占全国三级医院的80%。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8个省份超过90%的三级医院参与组建了医联体。
城市医联体有松散型和紧密型两种,松散型医联体是一种契约式的纵向医联体,相互之间以管理和技术为纽带;紧密型医联体则对所有医疗机构的人、财、物实行统筹管理。业界普遍认为,紧密型医联体优于松散型医联体,具体原因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表。
城市医联体的代表——深圳罗湖医疗集团
深圳罗湖医院集团便是密集型医联体的成功代表,小源源觉得,罗湖医院集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在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上做得很好:
▪ 将社康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职务晋升条件;
▪ 对进行社康讲座、义诊、坐诊等进行补助;
▪ 强化财政政策引导;
这些举措让专家们都愿意下沉到社康中心,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慢病防治等服务。
县域医共体
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在县域医共体这一块做得比较成功的代表是安徽长天。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天康医院分别牵头,与基层医院形成了3个医疗服务共同体。
小源源认为他们的实行理事会模式提供的以下服务,可供借鉴:
▪ 技术支持
▪ 人才培养
▪ 结对帮扶
▪ 远程帮助
这样实现了医共体内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有机联动,资源共享让县级公立医院资源、专家下沉、小病下转达到了费用下降的目的。
安徽长天逐步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农村医疗服务新格局,使得县域内的医药卫生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优化,形成整体效益,促进了基层卫生院能力提升、服务升级,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跨区域专科联盟
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由一家专科技术能力强的医疗机构牵头,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帮助基层组建“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将传统意义上的“帮扶”变成长期合作。
专科联盟的佼佼者非北京儿童医院莫属。
倪鑫院长在第三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介绍,如今北京儿童医院的跨区域联盟内已经能够明确时限双向转诊,并且已经看到了成效。“我们儿童医院的门诊量在逐年上升,但上升的比例是在逐年下降的,以前是以10%—15%的速度递增,现在虽然也在增长,但去年相比前年年门诊量只增加了5%,这明显体现了市县级医院的转诊,也体现了下级医院已经能够接得住常见病、多发病了。”
北京儿童医院是如何操作的呢?
▪ 开展学术交流
▪ 搭建科研平台
▪ 实施科室共建
▪ 远程会诊
▪ 专家团队赴各地巡诊手术
这样既提升了集团医院的综合水平,又带动了全国儿科整体水平的提升,让患者足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全国一流的诊疗服务。
远程医疗协作网
基层边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让公立医院向基层医院倾斜,提供远程教学、医疗、培训的服务,让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如何提高边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小源源和你一起看中日友好医院的做法。
中日友好医院是较早成为国家远程医疗试点的大型三甲医院,而医院本身也在远程医疗方面有着长期的实践:
中日友好医院的远程会诊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如影像诊断、病理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查房、以及一些危重病人的病例讨论;
中日友好医院还在提升基层医生临床能力方面设计了一整套方案,包括专业技术讲座、远程课堂,如实时在线讲座或非在线讲座,同时还开发APP等应用软件,帮助医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引进以医生、患者为中心的第三方运营机构提供服务,第三方不参与医疗活动,但可以为基层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决策提供咨询参考。
目前,该院远程医疗网络已覆盖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包括澳门)近3000家医疗机构。自2015年以来,该院年平均远程会诊量超过5000例次,患者不需要四处奔波求医,在当地就能及时获得正确的医疗照护,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据不完全估算,累计为基层患者节约综合就医成本约7000余万元。
小源源的总结
医联体的这四种模式,医院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李克强总理也说要因地制宜探索医联体建设。
其实医联体建设,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并不是大医院将病人“吸走”,而是资源的再分布。
基层医院承担健康咨询、慢病康复、家庭病床、健康养老以及常见病、普通病的诊治工作,区域中心医院完成它的多发病、常见病的临床常规治疗工作,而大三甲医院承担复杂病、疑难病和危重症的诊治工作。这样小病在基层医治,大病转往该医联体内的三级医院。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
全文完,感谢阅读
这里是医源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