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周健:总有一股新力在身上萌动

2018-10-25 08:11   晔问仁医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寻医之旅…

五七〇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人物介绍

周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行政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委,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学组副组长,《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杂志国际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及《中华糖尿病杂志》通讯编委。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持续葡萄糖监测新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参数的正常参考值研究,建立首个中国人正常参考值。先后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生系统优青”及“上海交大医学院新百人计划及高峰高原计划”等培养计划。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2篇发表于Diabetes Care。副主编学术专著《持续葡萄糖监测(中英文版)》。作为第二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各1项。曾获 “明治生命科学奖”,上海交大医学院“九龙杰出医学青年人才奖”。2013年获“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及上海市“银蛇奖”二等奖。

采访笔记

这是一则新消息。就在上个月,国际糖尿病领域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影响因子13.39分)在线发表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周健教授课题组持续葡萄糖监测研究新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通过持续葡萄糖监测测定的目标范围的时间占比(TIR),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显著相关,且其相关性独立于糖化血红蛋白,提示TIR或可成为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的新指标。本研究由贾伟平教授、周健教授领衔,由其团队合作完成。

周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行政副主任。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持续葡萄糖监测新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参数的正常参考值研究,建立首个中国人正常参考值。

在和他的谈话中,我一直在思索命运这个严肃的话题。

1978年,是他出生的那一年。这一年,也是中国和时代的一个重要拐点,高考史上罕见的一年迎接了两届学生。从1180万考生中搏杀而出的 62.7万新生,带着希望和梦想涌向校园。无数个体命运的轨迹,自此改变。上大学并非是那时唯一的选择。让人羡慕的还有王健林、任志强、宁高宁这样的军人,张瑞敏、王石这样的工人,以及柳传志这样的技术员。这一年,敏锐者早已从蛛丝马迹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有志者亦不甘被庸常的生活所埋没。“我们生于70后,是在计划经济中发轫,又在市场经济中成熟的一代,我们有使命感和负重感。”他说。

项坤三院士,贾伟平教授,包玉倩教授,吴松华教授等,是他的引路人,他们的精湛医术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影响了他对学科的热情,他在国际上首次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参数的正常参考值研究,从2002年迄今16年。“我们关注什么,把精力投注在哪里,并不是命运注定的,而是我们自主选择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选择把注意力投注在你希望创造,希望看到成长起来的东西。事实上,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事物,总结所有存在的问题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一切希望这个世界呈现的东西都已经存在了。就像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说的那样——未来已经降临,只是还未完全展开。关注,本身就是改变的力量。”

他援疆喀什一年半,学到了关于领导力和培养领导力的知识,比在任何其他组织中学到的都多。“我们对于领导力的认知和态度。事实上成为领导的能力和潜质,是从唤醒内在人性的过程中来的。领导就是那些有勇气上前一步来承担的人,或是那些能为塑造未来出一份力的人。领导者们有种超越他们个人利益,来做决定的共识。”

门诊,病房,科研,教学,行政事务,连轴转的工作,使他无法停止脚步,他说,这些年撑着他的力量,其中有一部小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总是会在夜深梦回时,想起小说中看过的段落,孙家兄弟的人生际遇,给了他莫名的勇气。

“其实,最早吸引我读路遥的,还有一部作品《人生》。”他笑道。“如果是我来写结尾的话,高加林会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村,去不可知的远方找寻自己的梦想,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难道不是吗?”

我与他有深契的同感,《人生》的电影看了三遍,周里京和吴玉芳都是我少年时的偶像。我对他说,这部小说揭示了人生的不可知性,充满了冒险和挑战,唯有始终积极向上。“当年高加林的形象激励了千千万万迷茫的青年,马云当年踩三轮车的时候看了《人生》,意识到只要不放弃就总有机会。高加林的人生无疑是悲剧性的。可是掩卷时,我们则应该欢呼。”

“是的,庆幸自己的人生还来得及选择。尽管时转星移,我们面对的目标、对象早已不同,我们所要面对的追求过程、命运困境,却从来不曾改变。有怜惜,有痛苦,有追忆,有理解,有感动,有悲慨。”他说着,目光坚定。

1  

从医之路

周健,1978年生于浙江温州的一个教师家庭。

“一个健字,父母将最美好的祝愿寄托在我的名字里了。”周健说。幼时体弱多病,却特别喜欢读书。从小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虽然有人提醒他,学医相当艰苦。可他知道,从事其他行业都不会比当医生更有热情了,因为,医生更能帮到别人。

1995年,他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录取,当年,二医大只在温州招几名学生。那年秋天,他离开温州,前往上海。“读书很用功的,下了课就在图书馆耗着。特别喜欢逻辑性强的学科。”

2000年,周健本科毕业,直接留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里,他进了内科,随遇而安的性格,又让他接下了在市六临床医学院教学的工作。事实上,周健后来体会到,教学相长,教学工作让他成长了更多,专业知识掌握的十分充分。在六院内科轮转了一年以后,周健定科进了内分泌代谢科,五年以后考研,硕博连读,2010年,周健拿到了博士学位。

从进入内分泌代谢科迄今,已近20年。如今,周健作为行政副主任,在科里担任了一些行政工作。临床上,他专注于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   周健说,是命运把他推到了这个领域,开始工作时他从未想过,以后会达到怎样的高度。

“六院的内分泌代谢科特别注重临床,科研也是从临床出发。2001年,当发现可以像动态心电图一样监测病人24小时的血糖变化,贾伟平教授就毫不犹豫启动了一个小组着手研究。我的动手能力不错,主动揽下这个工作,记得当年的同学讽刺我说,分到内分泌代谢科能干嘛,每天就扎手指测血糖,叫护士给病人打胰岛素,没劲。我想说,这样的理解早就OUT了。”

在周健看来,持续血糖监测技术的乐趣就像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了他对机体葡萄糖变化观察的窗户。原来扎手指测血糖,一般四个小时取血一次,只能测得那个时间节点的血糖,区间的变化只能用趋势线推断,夜间的血糖也没怎么测量过,如今,这些持续监测数据让他兴奋不已。他甚至把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持续三天使用仪器监测变化,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感动。“原来正常人的血糖是这样的。大量的数据可以定义下来,比如吃一顿饭血糖大概升高2到3 mmol/L,而夜间熟睡后,血糖也会往下降一点,正常的血糖波动幅度慢慢地被描绘出来了。此时,我有一种科学家一样的神圣感。”

随着试验人群的增加,许多未解之谜有了曙光——他一下子知道了孕妇的血糖变化是如何,幼童的血糖是如何的,1型和2型糖尿病的血糖区别是如何。原来,这份工作就只有他一个人做,所有的病人都手把手安装仪器,后来团队建起来了,有专人管理所有病房内的监测仪器。事实上,这项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持续葡萄糖监测新技术,也是在国际上首次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参数的正常参考值研究,并建立首个中国人正常参考值。

在2010年周健博士毕业时,他以持续血糖监测技术为课题,拿到上海市的优秀博士论文。这是一份跨越十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2  
有意义的成长

2015年,周健准备了很久的加拿大访学就要出发了,结果,他却登上了上海援疆喀什的西行班机。这一年半,对周健来说,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特殊而有意义的成长。

“喀什二院强力希望新增的内分泌代谢科,当地实在是太需要内分泌学科体系的建立了。任务下来了,所有条件一筛选,符合条件的只有我了。”周健二话没说,提着包就走了。

临走前,周健有过心理建设,却没想到这是那么锻炼人的工作。把一个从无到有的学科建设起来,第一个挑战是团队管理,制定所有的规章和制度;第二个挑战是,当地汉人少,民族的尊重与融合非常重要;第三,需要规划学科的发展。人才第一,他得四处奔走物色医生进行培训,建设老中青梯队建设。

“我第一次成了他人的依靠,那是最后一道防线,压力是不一样的。从原来一个科里的骨干角色,一下子到一个学科带头人,不仅所有疑难危重病人都需要我来解决,甚至科里同事产生矛盾,我也得去管。我回上海的时候,同事们都觉得我成熟了。”

在喀什,周健没想到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会和24位来自上海各家医院不同科室的专家挤在一栋宿舍里生活了一年半,他们天天在一起,一有时间就相互探讨临床病例,居然形成了一个天然的“MDT”。

周健记得,有一个特别严重的病例。有一个糖尿病女病人,非常瘦,一直拉肚子,血糖波动很大,胰岛素打下去,血糖忽高忽低,其他医院医生说治不了,这里是病人最后一次尝试了。他心疼病人,这也许是她最后的希望。“多亏了我们这24个援疆兄弟,我拉来了消化科、放射科还有检验科主任,进行多学科会诊,都是尽力一试,成功诊断是胰腺纤维钙化性糖尿病,这种病十分罕见,后来得知,这是新疆确诊的首例胰腺纤维钙化性糖尿病。”

将上海所有的医疗框架,尽可能移植到喀什,比如并发症筛查、胰岛功能检查、糖尿病分型检查,一年半已初现规模,这个“上海速度”即使在上海也数一数二,这个时候,周健才放心地返回上海。

3  
教育是无价的

周健坦言,现在的医学背景以及医学界的认知下,对糖尿病的诊治是有局限的,无法彻底治愈。“确实有不少令人惋惜的患者,我诊治过最小的患者才两岁,他这一辈子就要跟胰岛素打交道了,胰岛素泵可能是他最熟悉的‘玩具’。他们将要面对灰暗的人生,会感到自卑和恐惧。虽然能保证基本的身体健康,但终究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尽兴的生活。而很多1型糖尿病的患儿妈妈,只能辞掉工作,全身心照顾孩子。从我的第一视角,能亲身体会到这种难以名状的痛苦。但医生只能呼吁大家,正确面对这个问题——这只是一种常见病,不要如见洪水猛兽,天要塌了一样。

在周健看来,对这样的患者,社会机构的支持迫在眉睫,非常重要,因为医生能给予的帮助毕竟十分微薄。而缺少可以提供帮助的民间组织,这是中国社会在健康保障方面的缺陷。“与国外的医生谈起这件事,他们的认知是,每个1型糖尿病的孩子,在装泵后都有专业团队接手,安排一系列课程,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教学,给出专业的建议。而在中国,很多情况下是医护人员在住院期间短期指导,给份指导手册。但是没办法,一个个病人拿着血糖的结果,找到医生调胰岛素泵方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一调就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工作量相当大,医生力不从心,病人也感受被忽略而无所适从。”

与糖尿病作战近二十年,周健有了独特的思考。

“对内科医生来说,明确诊断疾病,就出一个贴切的治疗方案,这一步就完成了。但是从那一刻开始,病人要开始他的长征了。要从内心深处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必须管理好自己,事实上,大部分病人没有做好准备。最大的障碍就是,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性,这是多么难的事啊。控制糖尿病,第一就是饮食,第二是运动,第三是监测,第四是药物,最后一个,是糖尿病教育。”

六院的内分泌代谢科始终在进行糖尿病宣教,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周健说,这是项坤三教授、贾伟平教授,包玉倩教授,吴松华教授他们延续下来的传统。每天中午11点半,病房里的病人吃完午饭了,就抢在病人休息之前,由护士轮流给病人们上课,从胰岛素怎么打,饮食怎么控制开始讲,周一到周五,雷打不动。还有一类课程,是糖尿病病人的基础培训课,分成八到十节课,所有糖尿病病人都可以在门诊报名参加,科里的医生会轮流授课。

“医生虽然很忙,但我们愿意腾出时间来做这件事,并且一直义务坚持下去,教育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无穷无尽的,值得我们努力去做。”周健表示。

口述实录  

唐晔:我国指南将糖尿病的预防分成三个层级,目标人群针对的是未病、已病早期、已病中晚期的不同糖尿病患者。您能告诉我们,糖尿病未病之前,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吗?
周健:谢谢,简单表述一下,其实我们通常要说的是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具体目标是:使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 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7%;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千卡;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每周150 分钟。
事实上,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加上交通工具的变化,令中国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一个庞大的“久坐群体”的形成,是糖尿病广泛流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因素。甚至还有调查显示,看电视这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习惯,也和糖尿病的多发密切相关。哈佛大学著名的“护士健康研究项目”发现,每天看电视两小时,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14%——是所有静坐活动中健康风险最高的一种,原因可能是看电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吃东西、喝饮料。
中国成年人中有一半人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以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数都有转变成糖尿病的风险。而中国的下一代呢,如果不改变目前肆意的饮食习惯、继续久坐的生活方式,将会有更多的小胖子诞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变成糖尿病大军的一员。我们担忧的是,中国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经和糖尿病的发生率高度切合,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成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对于糖尿病前期,世卫组织的诊疗指南并不推荐药物干预。唯一能够阻断他们继续演变成糖尿病的办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预,也就是要学会吃和运动。事实上,糖尿病前期和肥胖是上游,尿毒症、冠心病、中风都是下游,如果从源头控制好,也不会到最坏的结果。糖尿病没管好,根本的原因是,大家都不太重视预防疾病。
唐晔:现如今移动医疗很发达,您对网上诊疗看法如何呢?           
周健:可能我比较保守吧,我一直觉得,医生的看病习惯完全改变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病人连面都没见到,就去给他诊断治疗,负不负责任?或许专家级别的医生,大部分情况下诊疗不会出错,但网上诊疗的风险毕竟是存在的,如何去规避这百分之一风险?医疗永远是以零差错的安全为第一位的。我还是习惯见到病人才判断。门诊虽然与患者聊的时间不长,就五六分钟,察言观色听音,也能大致掌握病人的状况,这是长期接触病人积累的经验,在古时候被医家叫做“医者意也”。
唐晔:工作很忙,您现在还有一些业余时间吗?
周健:业余时间很少,原来也算是个文青,高中读了非常多的书,到大学就少了一点,现在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给孩子。我孩子出生在我们这个医生家庭,获得父母陪伴的时间很短,所以周末有时间尽量陪陪孩子,陪他打打篮球,一起读读书。
唐晔:您觉得,医学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呢?
周健:在于帮助,能帮到病人,我就很欣慰了。前几天在门诊,有个复诊病人说,周医生,上次你给我治疗了以后,我晚上能睡好觉了,指标也控制了。听到他的话,我就充满喜悦,总有一股新的力量在身上萌动,这不是金钱所能带来的,汩汩流淌的幸福感。

采访 | 唐晔

编辑 | 宣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新力,周健,萌动,糖尿病,葡萄糖,血糖,医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