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细菌肉眼可见 你还认为感控无关紧要吗?
华西医院感控部主任宗志勇教授接到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会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SystematicandEvolutionaryMicrobiology》接受发表的通知后,标志着他带领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菌种,并以自己“华西”为其命名。这可能是首次以华西医院命名的新菌种。这算感控领域的大新闻了,为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了更多实证的研究。
新菌种来自病人身上
“新发现的菌种是一种新的克雷伯菌,全名叫华西克雷伯菌。”克雷伯菌可是感控领域的老朋友了,经常出现在感控的第一现场。稍不留神就和它遭遇了。
细菌病毒这些狡猾的微生物我们很难窥探到其真面目,但又实实在在随时与我们同在。很多感控人都在想,要是这些致病微生物,我们都能够肉眼所见,那该多好啊。手卫生的依从性肯定会大幅提高,标准预防也能够认真的落实下去,也不会出现检查时阳奉阴违的情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感染控制事件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
感控事件的毁灭性影响力
感控遇上互联网: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医院无法承受之重。
某省中医院一一名技术人员违反“一人一一管一抛弃”基本原则,在操作中重复使用吸管造成交叉污染,导致部分治疗者感染艾滋病病毒,造成重大医疗事故,直接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医疗事故罪。
对病人造成了永久的伤害,HIV感染(5人)
对医院形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损失)
相关人员免职
直接责任人获刑2年半
移动互联网时代,千万不要成为舆论风暴的焦点,但稍不留神就出名了。
在医院中不少人对感染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有待提高的,甚至也还存在一些偏见和不少抵触,不少人认为感控办是吹毛求疵,是没事找事。我们没有宗教授强大的团队,不能把细菌分出来,也看不到。假设借你一双慧眼,如果你能看到细菌呢?
中国法定传染病中2个甲类传染病,26个乙类传染病,请问,哪一个可以被看到,都看不到。如果细菌肉眼可见呢?
如果细菌肉眼可见,我想可能你就不会这么大意了。可惜的是现实中细菌病毒我们都是不可见的。在医院中这些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很多传播途径,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因为看不到,所以就理直气壮的排除了,对感控办的监督要求和意见也可以置若罔闻。因为看不到,所以也就无知者无畏,不担心发生事情。如果细菌可以肉眼看到,那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重视的。比如要求认真做好手卫生,但手卫生的依从性并不高。
如果细菌肉眼可见你还会那么漫不经心吗?不担心患者,难道也不担心自己被传染吗?感控靠大家,感控也为大家。
众所周知,在医院中,口腔科是比较高危的科室,因为,
口腔诊疗工作的六大特性
1.频繁接触血液与唾液
2.治疗器械种类繁多,周转快、频率高
3.治疗设备容易形成负压,引起污染
4.容易形成致病微生物的喷雾造成污染
5.近距离操作及患者感染性疾病的不确定性
6.口腔器械结构特殊、消毒灭菌要求的多样性
牙科治疗的特殊性决定了牙科治疗过程中病原体的易传播性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牙科治疗过程中控制感染的重要性和严格性。
就算是这样,我们的不少人还是对这个风险认识不到位,在口腔科门诊,没有四手操作,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做到感染控制。
四手操作是感控的关键
没有四手操作就没有感染控制在口腔治疗的全过程中,医生、护士采取舒适的坐位,病人采取放松的平卧位,医护双手同时在口腔内完成各种操作,平稳而迅速的传递所用器械材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
网上曾有一个视频《如果唾液是红色的》,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口腔诊疗过程中,没有注意感染控制可能带来的污染,有四手操作的口腔诊疗操作,都这样,那么有做到四手操作的口腔机构,你就可想而知,那个污染有多大了。
如果感染控制做不好,感染的风险可能存在与医护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医护之间,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沾染。希望我们的职业生涯在保护患者免受感染的同时,也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感染控制领域要做出看得见的成绩确实不容易,感染控制领域还不能出事,出事也都是大事,面对舆论,成为风口浪尖的时候,多半都是出大事了。因此很多感控人也渐渐没有了热情,甚至选择了逃离,因为价值不被认可。发生了严重的感染事件,可能谁都无法逃脱。
几日前看华西感控部部长宗志勇教授发现了一个新的细菌,以华西命名,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这样的专家是凤毛麟角。感控需要更多优秀的人加入,并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但在我看来,感控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医务人员感控意识,意识不提高,做多少事都很难有效果,得到的还是临床的不满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