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如果说 1300000000双眼睛是星空 他就是那个点亮星空的人

2018-10-19 20:13   浙大二院

他有“三不”人生观:不做昙花一现的人,不做保守的人,不做孤军奋战的人; 他笃定“带走疾病、留下技术、造福百姓”。

他有“三不”人生观:不做昙花一现的人,不做保守的人,不做孤军奋战的人;

他笃定“带走疾病、留下技术、造福百姓”;

如果说,全中国1300000000双眼睛是星空,他誓言要揭去星空上的霾,让这片星空更亮、更美……

丹桂飘香的秋日, 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作为东道主, 在杭成功承办一年一度盛大的 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大会规模空前盛世, 超过万名 中外眼科医生齐聚杭州,其中更有 国际眼科理事会 主席及前任主席、 亚太眼科学会 主席及前任主席, 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17个国家眼科学会 主席和大咖们莅临大会,共同关注、深入讨论眼科领域最新颖前沿的行业信息与研究成果。

担纲《中华眼科杂志》新任总编

浙二眼科砥砺数年走出国门

在本届眼科学术大会中,揭晓了《中华眼科杂志》新一任总编辑 名单,他是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委、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主任 姚克教授 。

这本创刊于1950年10月1日的《中华眼科杂志》,与新中国一同成长,到今年已走过整整68年。 “半个多世纪的办刊历程,它像明眸、像灯塔,记载了中国眼科事业的点滴历程、临床与科研的重大进展及创新成果,极大推动了中国眼科学的发展。”

成为第8任总编辑的姚克教授,一谈及这本伴随着每一位中国眼科医生成长的学术期刊,流露出的尽是无限的依恋,“记得1984年,我的文章第一次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上,我那欢呼雀跃的兴奋劲儿。”

“那是一篇关于近视眼的暗适应研究的论文,证明了超过600度的近视,它的暗适应功能变差,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过程。” 姚克教授回忆说,多年来,虽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SCI占一半,但对于他来说,每一篇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上的文章,意义都非同凡响。 因为,它提供的都是足以向中国眼科界行业引领的指南级经验成果共享。

《中华眼科杂志》记录着中国眼科人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作为中国眼科人,姚克教授始终秉持着治病救人的初心,通过不断创新,在中国眼科史册上,刻下一个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就拿最近的一次手术来说,姚克教授主刀了中国首例双曲面散光人工晶体治疗白内障手术,该技术在开好刀、开精准刀的同时,亦通过严谨的循证医学找到适合每位病人所需的精准人工晶体。

“不同症状的白内障人群分别用什么样的人工晶体效果最佳?各种晶体对各类白内障患者的适应症、禁忌症分别又是什么?怎么选?  我们这么做:率先做好规范,广泛达成共识,每一项依据都严谨又循证,使之成为中国眼科标准。 ”姚克教授说。

一次次医学创新,一场场首创手术,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不断攀登眼科医学高峰,创造着令国内同行歆羡的眼科成绩。 姚克教授说,正是由于浙二眼科中心一直秉持着刻苦钻研的作风,“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用满身的韧劲、一腔的胸怀,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浙二眼科走出国门,在白内障治疗领域开始引领世界。

白内障手术经历5次技术革新

为1200万患者带去光明

“中国眼科已经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我们很荣幸成为盛世眼科的一分子……”在9月的全国眼科大会上,大会主席姚克教授说。 盛世眼科,带来的将是上千万眼疾患者的光明。

在中国的盲人中,有1200万是白内障造成的,占世界盲人总数的57%,每年还至少新增100万白内障病人。

怎么治疗白内障?

解决白内障复明是第一步,能让患者在手术后看得到光、人影、物影,就算成功了;而复明之后,便再解决“怎么看得更清晰 ” 。

白内障之所以致盲,是因为晶体出现了问题,晶体的作用是能自动变焦,不管是远眺、还是近距离观察,都能调整到合适的焦点。而晶体出现问题后,只能用人工晶体进行替换,这也叫做屈光性手术。

浙二眼科专家们一直在思考, 如何在白内障领域做到极致。 多年来,他们夙兴夜寐,攀登着一座座大山:

历时20多年的“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姚克教授首次从多种途径阐明白内障发病机理,为白内障临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相关成果使数万眼科医生及医学生受益;

治疗上,针对白内障手术如何 “把眼球内已经浑浊变性变硬的晶体取出,换一个新的功能性人工晶体进去” ,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姚克教授带领团队不停攻关、突破难题,引领白内障手术经历了5次技术革新——

1991年, 首创“手法切核”,一改国内眼科界延续了十多年的白内障手术11毫米大切口囊外摘除的传统方法,将晶体一切为二,再分两次摘除,成功使手术切口缩小到 6毫米 。 

1993年, 成功引进白内障超声波乳化技术,用超声波把晶体在眼球内捣碎、吸出,手术切口缩小到 3毫米 。

2004年, 成功实施双手法超声乳化手术,使手术切口进一步缩小,眼组织创伤到了可 忽略不计 。

2009年, 率先在全国完成“同轴 1.8毫米 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使单手、微切口技术广泛推广。

2014年,推动白内障手术进入 飞秒激光“无刀时代” 。 目前,浙二眼科中心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数量不仅是全国第一,也是世界首位。

30年来,姚克教授带领团队在摸索中不断碰壁、再前进。 “现在的白内障手术,今天开刀,明天就能看得见。” 姚克教授自豪地说, “不仅能看得见,更能看得清,并且远远近近都可以看,还要看得精致、全覆盖。”

比如术后想开车看得清,也想看电脑看得清,视觉远、中焦点范围内要求比较高的,可以选择“连续视程的人工晶体”;又想开车,又想看电脑,还有大量近距离阅读写字习惯的,可以选择远、中、近“三焦点人工晶体”;电脑玩得不多,但对看远看近要求比较高的,可以选择“多焦点人工晶体”或“区域折射型人工晶体”……

就像在浙二眼科成功植入的“中国首例双曲面散光人工晶体”,特别适用于不同程度和高度散光的白内障患者。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功能性人工晶体,并非选最贵的,而是要选最适合自己用眼需求的。” 姚克教授说。

“为祖国有需要的人洒光明!”

引领中国眼科闪耀世界舞台

如今,这位中国盛世眼科的眼界领军人物姚克教授正引领中国眼科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6月世界眼科大会, 在全球24万名眼科医生之中,经过极其严苛的“选拔”,姚克教授高票当选被称为 “世界眼科最高荣誉” 的 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 。

9月欧洲眼科大会, 姚克教授发表演讲,铿锵发声:一场已近一年,用 一根“头发丝”和一种“胶水”的青光眼领域革命性微创手术(ABiC手术) ,追踪数据显示,术后一年85%的患者已彻底告别降眼压药物和眼睛痛, 意味着 我们可有效控制住不可逆的致盲眼病青光眼 。

10月,在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关于今年物理学奖的评审报告中,引用了来自中国浙二眼科中心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也是全世界第一篇关于“比较不同飞秒矫正近视疗效”的论文。 而在同年, 姚克教授也在白内障领域引进飞秒技术,单位手术量世界前列 ,他带领团队在该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杂志上已发表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系列论文7篇。 飞秒激光不仅应用在近视矫正,也应用到白内障手术,实现了“无刀化”操作,这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贡献。

一项项刷新世界眼科学界的成绩,让这一位在上个世纪90年代赢得众人喝彩、却谢绝恩师邀请、毅然选择回国的姚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为祖国有需要的人洒光明!

当时还未回国的他,便开始筹备汽车眼科医院。 1996年,姚克教授终于创建全国首家流动眼科医院。

22年来,这座车轮上的眼科医院,深入浙江省的30多个贫困山区和偏远海岛,还踏进了祖国的西北,行程50万公里,惠及20余万人,为全国患者免费开展白内障手术11436例。 所到之处,洒下一路光明,留下医者大爱。

“带走疾病、留下技术、造福百姓。” 姚克教授是这样定义这项公益事业的, “初心不改,公益心仍在,已经坚持22年,将来还要继续做下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星空,点亮,眼睛,白内障,姚克,晶体,手术,教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